外科 内科 儿科 传染病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骨科 高血压 糖尿病 白癜风 肿瘤 性病 鼻炎 肾结石 肾虚 哮喘 腋臭 湿疹

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当前位置: 疾病 > 溃疡性结肠炎 >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鉴别 并发症 预防 治疗 饮食 饮食禁忌 经验 文章 问答 药品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1)休息:暴发型和急性发作期病人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直至热退及腹泻停止后再逐渐恢复活动,慢性持续性轻型病例经努力不能完全缓解时,也可从事力所能及的适度活动。(2)饮食与营养:病人常因腹泻及摄入食物不足而发生营养缺乏现象,故需食富有营养而易于消化的食物。发作期间不要吃粗纤维多的蔬菜,水果及谷类,不可饮酒及食用过多的调味品,每日蛋白摄人量最好能达到2g/kg体重,总热量为2500~3500kcal* 少量多餐,持续3个月以上。严重腹泻时可只进流质饮食。一般患者可不限制饮食种类,可进低渣饮食;重症或病情恶化者应予禁食,给予口外营养疗法。通过静脉高价营养疗法,从静脉补充大量的蛋白质和热卡,促使全胃肠道休息,达到正氮平衡和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腹泻易致钠、钾、钙等电解质丢失,每天可静滴10%葡萄糖生理盐水2000~3000ml,并注意补充钾、钙。急性发作且腹泻时,每日应给予维生素A25000U,维生素D1000U,维生素B1 10mg,维生素B2 5mg,泛酸盐20mg和维生素C200mg。如凝血酶原的时间延长,可给维生素K口服。(3)解痉止痛:腹痛、腹泻部分原因是肠痉挛,故解痉药能缓解此类症状。可服用颠茄配0.3~0.5ml,每日3~4次,或阿托品肌注。并可酌情选用其他抗胆碱药物。可待因15~30mg 与阿托品1mg合并皮下或肌肉注射,可使严重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缓解。必须注意,在中毒性结肠扩张时,禁用解痉剂及镇静剂,以免加剧扩张,导致中毒性结肠扩张症,除严重腹泻者可短期慎用抗蠕动止泻剂如易蒙停外,禁用吗啡类麻醉剂。(4)纠正贫血:出血及血浆蛋白过低时,可酌情输注全血、血浆或水解蛋白等,病情活动期,尤其正在大出血时,不可口服铁剂,因非但不能立即奏效反而可加剧腹泻。病情缓解及出血停止时,可服铁剂治疗。(5)增强治病信心:生活规律化、劳逸结合、避免精神紧张、保持乐观情绪等均有助于本病的控制与恢复。精神紧张甚者,可选用鲁米那15~30mg,或眠尔通0.2~0.4g、氯丙嗪12.5~25mg、利眠宁10mg,每日三次,口服治疗。久病复发与慢性病例易有悲观情绪,临床医护均应积极调理关心,有时能使各种治疗均无效的病例得到缓解。2.抗菌药(1)磺胺类:早在40年代就开始用磺胺类药物治疗本病,首选胃肠道不易吸收的磺胺药,其中以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效果最佳。口服后在肠内分解为磺胺吡啶及5一氨基水杨酸,对结肠肠壁组织有特别亲和力,起到消炎作用。多用于轻型及中型病人。开始剂量为0.5g,每日4次口服。每隔2~3天增加1g,直到获得临床疗效。每日总量一般为3~6g,个别可高达8g。病情稳定后,维持量为1.5~2g/日,治疗必须持续4周以上,以后每隔3~5周减量一次,直至每天服用1~2g为止,维持至少一年。然后考虑停药,以降低复发率。对停药后易复发者,可选定最小剂量作长期维持治疗,有效率在8%以上。本药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和全身不适,偶有引起白细胞减少、关节痛、皮疹。溶血、蛋白尿及胰腺炎等。副作用发生与药量有关,日用量4g以上者,副作用显著增多。其他磺胺类药物和琥珀酰磺胺噻唑、肽酰磺胺噻唑及复方新诺明等亦可应用。病情较重者及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取得缓解的病例,也可以用磺胺药作维持治疗;但暴发性重症患者,不适用本品治疗。其他抗菌药物亦皆不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除非是已有中毒性巨结肠和化脓性并发症出现时。(2)抗生素:轻中毒患者不可用抗生素。急性暴发型及中毒性结肠扩张者,应用广谱抗生素,用前应做细菌培养。青霉素类、氯霉素、可林达霉素、妥布霉素、新型头孢霉素和先锋霉素均可酌情选用。为了避免胃肠道症状,抗生素不宜口服。(3)灭滴灵:1975年Ursing首先报告了灭滴灵治疗肠道炎症性疾病的疗效。1976年以后国内报告渐多,一般用法以每日1200mg分3~4次口服,疗程3~6个月,未见有严重副作用的报告。病程越短疗效越好,一年以上病程者有效率在60%~70%。3.糖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这类药物能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缓解毒性症状、特别是鉴于本病某些常见并存疾患和关节炎、葡萄膜炎和结节性红斑等,激素治疗近期疗效较好,有效率可达90%。再者,激素还能增加病人食欲,改善病人情绪。强的松15mg/日,小剂量维持可明显减少复发率。一般用于以上治疗无效,急性发作期或暴发性病例。并发腹膜炎或腹腔内脓肿形成者不宜应用。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低血钾和主观症状的缓解好转可能掩盖病变的继续发展,甚至发生肠穿孔。(1)口服皮质激素:病情活动较明显,病变广泛者,可用强的松每日40~60mg,分3~4次口服。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至每日10~15mg,一般维持半年以后停药。为减少停药后的复发,在减量过程中或停药后,给以柳酸偶氮磺胺吡啶。如口服糖皮质激素2~3周未见疗效,应考虑改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局部用药:病变限于直肠乙状结肠者,用栓剂或灌肠法,部分患者可从病变粘膜吸收药物而致全身起作用。可选用①含氢化可的松10mg的肛门栓剂,每日2~3次。②琥珀酸氢化可的松50~100mg或强的松龙20~40mg溶于50~100ml液体中,每日1~2次保留灌肠,亦可同时加用SASP及适量的普鲁卡因或中药煎剂中,10~15天一个疗程。③灌肠后嘱患者采用变化多种体位法,如平卧位或俯卧位,左、右侧卧位等各15~20分钟,以利于药后均匀地分布于粘膜面。(3)静脉用药:对暴发型、严重活动型及口服无效者可采用。静脉滴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一般前者疗效较佳,用量为每日25~50U。氢化可的松的用量是每日200~300mg,亦可用半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200~300mg或21一磷酸强的松龙40~60mg。疗程一般为10~14天,于病情控制后,改用口服制剂。强的松60mg/日,口服,以后酌情减量。如有复发可适当增大剂量。(4)联合用药:病情较重,病变范围较广者,可采用口服及直肠或静脉及直肠联合给药。4.免疫抑制剂自1962年起对部分病例应用抗代谢剂及烷化剂。如上述治疗无效或疗效不佳,又无手术适应证,可考虑选用硫唑嘌呤,6一MP、环磷酰胺等,以减低类固醇诱导缓解所需剂量。6-疏基嘌呤每日1.5mg/kg,分次口服,硫唑嘌呤每日1.5~2.5mg/kg,分次口服;疗程约一年。但其疗效迄今尚未能肯定。本类药物毒性大、副作用多,特别是对骨髓造血功能有影响,用药过程中应定期抽查血象。色甘酸钠能制止肥大细胞变性,抑制既发型过敏反应。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病例以本品口服或灌肠,取得一定疗效。5. 外科治疗多数轻型病人的病变局限于直肠或乙状结肠部位,经休息,饱食控制和药物等内科治疗可以得到控制,但对一些严重发作、病变范围广泛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常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1)急性结肠炎:有以下情况时:①暴发性结肠炎,经充分正规内科治疗3~7天,临床情况仍不断恶化者;②重症发作,经两周内科治疗,病情仍不能稳定者;③中毒性结肠扩张症,经观察24~72小时,病情不能缓解,能耐受急诊肠切除术者;④结肠穿孔或大出血不止者。(2)慢性结肠炎十年以上:长期全结肠炎,尤其是频繁发作者;结肠癌的发病率显著提高,可疑癌变或癌变者。(3)其他:对罹患顽固性坏疽性脓皮病患者,持续性或严重葡萄膜炎者,也倾向于以结肠切除术治疗为宜。有并发症,且屡次大量出血,或肠狭窄梗阻,或肛周脓肿及瘘管形成患者,同样具有手术治疗指征。如果病例选择合适,处理得当,患者可完全恢复健康。结肠切除术虽可根治溃疡性结肠炎,但术后患者则必须以回肠造瘘度其余生。因为施行此术时直肠无法保留。现行改进后的结肠切除术,死亡率明显降低,以及回肠造瘘后生活调理的改进,使得结肠切除木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种治疗方式,已逐渐可为人们接受。手术疗法虽有其优点,但手术后带来的回肠功能失调,肠梗阻、回肠造瘘处粘膜脱垂或退缩、肛周创口愈合延迟以及对精神性或神经性阳痿的忧虑,自然生活方式习惯的改变与不适应,均使医患双方及亲属均对手术治疗怀有一定的戒心与惧怕感。因此立即手术的最肯定指征也只能就那些别无其他治疗方法可选择的严重合并症。其次,对于各种内科治疗无效或疗效欠佳者,如症状持续不愈,致使患者无法保持其正常生活机能,特别是为控制症状所需激素剂量甚大而难以为之者,亦应考虑手术治疗。6.物理治疗肠道炎症引起的肠蠕动亢进,出现腹泻与腹痛时,可选用透热治疗,超高频电场治疗。部分患者,由于肠道痉挛,功能紊乱,可出现便秘,为使其全身镇静和降低肠肌兴奋性,可采用水疗,如温热水浴、腹部热敷;太阳灯或红外线灯腹部照射;透热治疗;腹部直流电疗;钙离子透入,全身紫外线照射等方法治疗。物理治疗可直接作用于腹腔脏器,也可通过皮肤反射性作用于胃肠道,从而起到解痉、镇痛、消炎、改善局部循环作用,常作为辅助治疗措施应用于临床。总之,由于本病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明确,以及临床表现复杂,合并症多。迄今西医内科治疗仅能争取病情缓解,尚不能使疾病痊愈。

      中医治疗:

      1.辨证治疗:

  (1)大肠湿热

  治法:清热除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本方重在清化肠中湿热,升清止泻,方中葛根解肌清热,煨用则能升清止泻;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甘草甘缓和中。如发热较著者,可加柴胡、银花、连翘;如为暑热作崇,可用六一散解暑清热,利湿止泻;如湿邪偏重,胸脘痞闷,渴不欲饮,苔腻时,宜酌加藿香、佩兰、苍术、厚朴、薏仁;若热邪偏重,发热,口渴喜冷饮,苔黄厚,可选加银花、白头翁、秦皮、黄柏等;伴恶心呕吐者,可加竹茹、陈皮、半夏;大便下血者可用当归、赤小豆、白头翁等以养血祛湿,清热解毒,或可用地榆、槐花以凉血止血,炒荆芥以清血中之风,还可加参三七、三七粉、云南白药,以化瘀止血,或可用白及粉以泄血分之热并助生肌止血之力。

  (2)寒湿凝滞:

  治法:温化寒湿,调气和血。

  方药:胃苓汤加减。胃苓汤可温化肠胃中之寒湿之邪。方中白术、苍术祛湿健脾;陈皮、厚朴调气散寒,又温通助化寒湿、桂枝温散寒邪、茯苓健脾利湿。如兼恶寒身痛,发热无汗、脉浮等表证者,可合用荆防败毒散或藿香正气散以疏表解肌;若寒邪偏盛、泄下清稀如水样,腹痛肠鸣者,将桂枝改为肉桂9g,加乌药10g,良姜10g以温化寒湿;若小便不利者加猪苓10g;兼暑湿加草果10g、藿香10g、砂仁6g以解暑化湿。

  (3)食滞胃肠:

  治法:消食导滞,调和脾胃。

  方法:保和丸加减,保和丸重在消食化滞健脾和胃。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麦芽消食导滞;半夏、陈皮和胃化湿降气;茯苓健脾渗湿。肉滞重用山楂,面积重用麦芽、莱菔子,谷停可加炒谷芽,酒伤可加葛花、枳??子。如腹胀痛甚,大便泻下不畅者,可加大黄、枳实各6g,槟榔10g以通腑导滞;如积滞化热甚加黄连6g清热厚肠;如恶心呕吐,加蔻仁10g和胃止呕;如食欲不振,加藿香10g、佩兰10g芳香醒胃;如舌苔垢腻,加苍术10g,苡仁15g芳香和渗湿同用,增强去湿之功。

  (4)毒热壅盛: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宁血。

  方药:白头翁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两方合用共凑清热凉血、解毒宁神之功。方中白头翁清血分之毒热;配黄连,黄柏、黄芩、秦皮清热燥湿,生地、二花炭、丹皮、赤芍、知母凉血活血,清热解毒;大黄清热泄毒,荡大肠之毒热;生石膏清气分之热毒。如热毒侵入营血,高热神昏谵语者,可加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2~3g,以清解热毒,开窍安神;若高热、抽搐痉厥者加用紫雪散2g、全蝎10g、钩藤15g以清热熄风镇痉;如呕吐频繁,胃阴耗伤,舌红绛而干,则可酌加西洋参10g、麦冬10g、石斛15g,扶阴养胃;如屡饮屡吐,可用玉枢丹吞服以和胃止呕;若下利无度,饮食不进或突然四肢不温、面白、出冷汗,喘促乃毒热内闭,阳气外脱,应急用独参汤或四逆加人参汤浓煎顿服,以益气救阳。

  (5)瘀阻肠络:

  治法:化瘀通络、止痛止血。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少腹逐瘀汤重在化瘀通络、和营止血。方中蒲黄、五灵脂、当归、川芎配合为方之主要组分,活血化瘀,养血生新;香附、台乌、枳壳、元胡、乳香、没药行气活血定痛;肉桂、干姜、小茴香温经散寒行瘀,肠络瘀血得散则泄泻、腹痛自止。如气血瘀滞,化为脓血,大便挟有赤白粘冻,可合白头翁汤同用,以清热凉血;兼食滞加槟榔10g、山楂10g以消食导滞;如挟有瘀阻者,以滞下粘液为主,本方合苓桂术甘汤同用,以温化痰湿;如血热、大便暗红色较多,上方加三七粉3g(冲服),大黄炭10g以凉血止血;如气虚明显,见神疲、乏力、肢倦者,加党参10g,白术10g,以益气行血。

  (6)肝郁脾虚

  治法:抑肝扶脾、理气化湿。

  方药:逍遥散合痛泻要方加减。两方合用共凑疏肝健脾之功。方中柴胡、白芍、青皮疏肝理气,缓急止痛;白术、茯苓、陈皮、山药理气健脾祛湿;防风、薄荷舒肝养肝,醒脾燥湿;甘草缓急而调和诸药。若两胁胀痛,脉弦有力,上方加元胡10g。郁金10g以疏肝止痛;便秘和腹泻交替发作,则上方加槟榔10g、沉香6g以疏导积滞;如腹胀腹痛者,上方加枳实10g,厚朴69以行气消胀;嗳气呕恶为肝气犯胃,胃气上逆,则上方加旋覆花10g、代赭石30g以降逆止呕;如脾虚较重,腹泻次数增多,则上方加党参15g、升麻10g以升补脾气;如情怀郁结、不思饮食、加代代花10g、玫瑰花10g以舒肝醒胃。

  (7)脾气虚弱: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止泻。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为本方主药;升麻、柴胡配合参、芪以升举清阳,如葛根增加升清止泻作用;陈皮理气和胃,以防中气壅滞;诸药合用,使脾气健旺,升降复常,腹泻自除。如脾气下陷重者,上方加重参、芪药量至20g;如见心慌气短失眠者,为心神失养,当于

  上方加炒枣仁10g、煅龙骨20g以养心安神;如气虚血少,见面色无华、眩晕、乏力、气短,当补益气血,上方加阿胶10g、当归10g,山药15g;伴发热、汗出者,上方加桂枝6g、白芍10g以调和营卫;夹食滞见嗳气呕恶者,如莱菔子10g、山楂10g、鸡内金10g以消食导滞;如泄泻日久,脾虚夹湿,肠鸣漉漉,舌苔厚腻,或食已即泻,当于健脾止泻药中加升阳化湿的药物,原方去白术,加苍术10g、厚朴10g、羌活10g。防风6g以升阳燥湿;如脾虚而夹湿热,大便泻下黄褐者加黄连6g、厚朴10g、地锦草10g以清化湿热。

  (8)脾虚湿困: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和中。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为四君子汤,是补气健脾的代表方,专治脾虚失运,辅山药、莲子肉以助健脾益气之力;伍苡仁、扁豆渗湿健脾:砂仁、陈皮则和胃醒脾,理气宽中;桔梗载药上行;全方具有健脾补气、除湿止泻之功。如腹胀中满,气滞湿阻症状明显者,去方中炙甘草加大腹皮10g以理气化湿宽中;有停食者加山楂、麦芽、神曲各10g;若湿蕴化热,舌苔黄腻者,加黄芩10g、滑石10g以清利湿热;如腹痛而冷者,上方加干姜10g以温运脾阳。

  (9)脾胃虚寒:

  治法:温中健脾,散寒祛湿。

  方药:理中汤加味。方中党参、白术甘温健脾益气;干姜温中散寒,振奋脾阳;甘草调和诸药。如腹中冷痛,肢凉畏寒较甚者,上方加炮附子9g;如伴呕吐吞酸,寒热夹杂者,加黄连6g,以兼清热;如小腹拘急冷痛者,上方加小茴香、乌药各6g,以温暖下元,理气止痛。

  (10)寒热错杂:

  治法:扶正祛邪,调理寒热。

  方药:连理汤加减,方中以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健脾温中;黄连清肠中湿热。综观全方,寒热并用,补泻同施,使寒散热消湿除,正复邪去,诸症自愈。如兼食滞者,加麦芽10g、山楂10g、神曲10g;泻利休止时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香连丸健脾益气,兼清余热以巩固疗效。

  (11)气阴亏虚: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补肾。

  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方中党参、黄芪、甘草补益中气、升阳;生地黄、当归、芍药、乌梅、玄参、首乌养血生津;佐以枳实、陈皮行气除满;麻仁、桃仁、蜂蜜润肠通便。如虚中夹实,合并大肠湿热者,宜加入酒军、黄芩、瓜蒌仁之类药清热除湿;如合并有大便下血则加槐花、地榆清肠止血;如便秘与泄泻交替者,可用大剂量白术(30g以上)、山药、首乌、当归健脾益肾,养血润肠,适时加减,解除痛苦。

  (12)脾肾阳虚

  治法:健脾温肾止泻。

  方药: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或真人养脏肠,四神丸温肾散寒;附子理中汤温肾健脾,方中附子、补骨脂温补肾阳,理中汤合吴茱萸、肉豆蔻温脾暖中,五味子涩肠,合用可温肾暖脾止泻。真人养脏汤温补脾肾,收涩固肠。方中以党参、白术、炙甘草温脾益气;肉桂,肉豆蔻温肾暖脾散寒止泻;广木香以调气;白芍则缓急止痛;当归和血;诃子、罂粟壳收涩固脱。全方温暖脾肾,收涩固脱,调和气血并用,用于泻利日久,肠中积滞已去,呈现虚泻滑脱者,甚宜。如脾阳虚为主者,重用党参、白术、炮姜、石莲子,肾阳虚偏重者,重用附子、肉桂、补骨脂;滑脱不禁,舌苔无滞腻者,加罂粟壳10g,诃子肉10g,赤石脂10g、石榴皮10g等;如下腹隐痛加吴萸10g、香附10g;如腹痛加金狗脊10g、菟丝子10g;如久泻不止,兼见脱肛者,上方加生黄芪15g、升麻10g,以升阳益气固脱;若久泻不愈,由阳及阴,脾肾阴虚者,又当填阴之剂,加天门冬15g、黄精15g、麦冬10g。

  2.中药直肠给药疗法

  (1)保留灌肠法:

  ①辨证选药:

  Ⅰ.湿热壅盛型灌肠方:

  组成:白头翁30g、苦参25g、败酱草20g、大黄15g、地榆15g、白芷15g、薏苡仁30g。

  方解:白头翁、苦参、败酱草以清热解毒利湿,为方中之主药,伍大黄、地榆、薏苡仁祛腐排脓凉血止血,白芷辛散而香,燥湿消肿,疏通肠腑,全方共达清热利湿解毒止血排脓之效。

  主治:湿热为主的实证患者。症状以腹泻,便下脓血,血色鲜红,腹痛拒按,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为特点,肠镜检查:肠粘膜充血水肿明显,见有溃疡。

  Ⅱ.寒湿凝滞型灌肠方:

  组成:苍术15g、白术10g、薏苡仁15g、桂枝10g、木香10g、当归10g、艾叶炭10g、白及10g。

  方解:方中苍术、白术、薏苡仁燥利湿浊,排脓止泻;桂枝、木香以散寒通滞,温通肠腑;当归、艾叶炭、白友和血止血生肌,全方共凑除寒湿、通肠腑、止便泻之功。

  主治:寒湿为主的偏实证患者。症状以腹泻,便下粘液白冻兼有血液,腹痛拒按喜温,里急后重为特点。肠镜检查:肠粘膜水肿、糜烂、溃疡,附有分泌物。

  Ⅲ.瘀阻肠络型灌肠方:

  组成:血竭10g、儿茶10g、山楂炭15g、大黄炭10g、白及15g。

  方解:血竭、儿茶行瘀祛腐敛疮生肌止痛;山楂炭、大黄炭化瘀止血;白及消肿止血生肌;诸药合用以达活血化瘀法腐生肌之用。

  主治:肠络瘀阻为主的患者,症状以腹泻便下脓血,血色晦暗或成块,腹痛拒按,舌质暗红,脉涩。肠镜检查:肠粘膜充血色暗、糜烂、溃疡。

  Ⅳ. 脾肾虚弱型灌肠方:

  组成:党参15g、黄芪15g、山药20g、薏苡仁15g、补骨脂15g、附子10g、当归10g、白及15g、五倍子10g。

  方解:方中党参、黄芪、山药益气健脾止泻;薏苡仁健脾利湿祛浊;补骨脂、附子温补脾肾固肠;当归、白及和血消肿生肌,五倍子涩肠止泻;全方组成补益脾肾,涩肠固脱之剂。

  主治:脾肾虚弱为主的虚证,症状以腹泻日久、频数、便下粘液为主,腹痛隐隐,喜按喜温为特点。肠镜检查:肠粘膜慢性炎症为主。

  ②灌肠通用方:

  Ⅰ.蚤休10g、公丁香5g,煎水100~150ml,加冰硼散1g、锡类散0.3g、92040ml。

  Ⅱ.酱头20g、炒五倍子5g、枯矾3g、煅龙骨20g、千里找娘15g、秋石5g,水煎取汁灌肠。

  Ⅲ. 0. 5~1%普鲁卡因150ml加生肌散1g、云南白药0.5~1g、青黛5g。

  Ⅳ. 熊油20g、植物油50g、硼砂5g,加温搅匀装入如导尿管的容器内缓缓注入肠内。

  ③灌肠药的配制:将药物混匀,加入6倍左右水浸泡约1.5小时,然后置火上煎煮两次,每次约45分钟,合并两次煎液再浓缩至1/2量,放置沉淀24小时,再虹吸清液,继续浓缩,重复操作一次,达到需要量,装入瓶内,置100℃内消毒30分钟即可备用。

  ④操作事宜:保留灌肠应选择在临睡前进行,预先嘱患者排空大小便,静卧15分钟左右后实施灌肠,操作者应做到轻、慢、柔以减少管壁对肠粘膜的刺激。

  l)体位:给药时,病人应取左侧卧位。给药后应保持膝胸卧位半小时,再取左侧卧位,后右侧卧位,臂部应垫高,在给药后一般应静卧数小时,以减轻肠粘膜受到刺激、肠蠕动增加产生的痉挛,防止药液过早排出,至痉挛减轻后,可适当活动,促进药液尽快吸收。病变在直肠下端,下床活动可早些。

  2)导管插入深度:—般插入15~30cm为宜。太浅则药液外渗,使进药量不足,又不便保留,影响疗效,大深则易使肠粘膜磨擦受损,加重病损。

  3)药量:灌肠液的多少要因人而异,如病变部位距肛门较近,范围较小,则灌肠液宜少,相反如病变范围较广泛,则灌肠液宜多些,但也不能灌的大多,否则反不易取得应有效果。一般以每次100~150ml为宜。对高位病灶患者,药量可酌情加至200ml左右;注意药量应由少渐多,根据病人的适应能力,逐渐加量。

  4)药液保留时间:保留时间越长,疗效越佳,所以要求药液浓煎,一般最少保留4小时以上,最好在晚上临睡前用药,保留到次日早晨。或可在使用粉剂时加入适量藕粉调成糊状,保留效果较水剂为好。

  5)药液温度:一般而言,药温应保持在40℃左右,但应因人、因时做适应性变化。如冬季温度应偏高,可在45℃左右;夏季温度应偏低,可在38℃左右。湿热阻滞型患者,药温偏低,虚寒性病人药温偏高。

  6)疗程:一般二周为一疗程,休息二天后继续应用,疗程的长短与复发率的高低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当取效果后,仍须坚持一段时间,以一个月为一疗程,一般在用药2~3个疗程后,逐渐减少灌肠的次数,由原来的每日一次改为隔日一次或每周2次,直至半年左右再停用。

  (2)直肠点滴法:

  ①其辨证选药、药液配制、体位、药温、疗程等同保留灌肠法有关内容。

  ②操作事宜:

  l)设备:同静脉输液器,只是针头挽导尿管,将备好的药液倒入滴瓶,操作前先嘱患者排便或行清洁灌肠,取左侧卧位,排出输液管中空气,将涂以液体石蜡的导管插入肛门,胶布固定即可点滴。

  2)插入深度:一般5~10cm为宜。

  3)点滴速度:一般控制在30~50滴/分滴入,应视病人之寒热虚实之不同随时调整,凡热证实证点滴速度可快(60~120滴/分),寒证虚证点滴速度宜慢(30~60滴/分)。

  总之,中药直肠给药疗法具有取效快、疗效显著的优点,临床可用于各种类型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尤以肠粘膜局部病变明显者为佳,即可单独应用,也常常和中药口服法联合应用。

  3.简易方治疗

  (1)煨肉豆蔻、炒五味子各60g,煨广木香、诃子肉各2g,炒吴茱萸15g,共研细末,每服6g,每日2次。

  (2)破叶莲,生药粉碎,装于胶囊中,每次口服2.5g,一日3次,30天为一疗程。

  (3)鲜葎草500g洗净,加水2000ml,煎至1500ml,待温时洗脚,早晚各一次,15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

  (4)鲜猪胆汁15~20ml,儿茶细粉末2g,加生理盐水35~50ml保留灌肠。

  (5)枯矾、赤石脂、炉甘石、青黛各50g,梅花点舌丹5g,每次取药粉10g,加温水50ml,适量加入藕粉保留灌肠。

       中医治疗:

      加味香连丸,6g/次,每日2次,用于气滞湿阻型溃疡性结肠炎;理中丸,1丸/次,每日2次,用于脾气虚寒型溃疡性结肠炎;四神丸,6g/次,日2次,用于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

       针灸治疗:

       1.针灸

  (1)大肠湿热型:取下脘、合谷、内庭穴。均用泻法。

  (2)饮食积滞型:取璇玑、足三里、胃俞、大肠俞、中脘穴。均用泻法。

  (3)脾胃虚寒型:取天枢、大肠俞、中脘、气海穴。均用灸法、补法。

  (4)脾虚湿盛型:取脾俞、水分,均用灸法;取阴陵泉、公孙,均用泻法。

  (5)肝郁脾虚型:取脾俞、胃俞、足三里,均用补法;太冲、行间,均用泻法。

  (6)久泻,脾肾阳虚型:可用隔药灸、隔盐灸、隔姜灸等灸法。

  (7)邪实、偏热、暴泄之患者:可用黄连素穴位注射。

  (8)维生素B1、B12、K3,阿托品加普鲁卡因(或仅用其一)、樟脑油、胎盘组织液等药品注射穴位、水针治疗本病,亦可酌情选用。

  2.拔火罐一般于脾俞、肾俞、中脘、关元、天枢等穴位处拔火罐。

  3.耳针取小肠、大肠、脾、胃、肾、肝、交感等穴,可针刺,也可贴敷。

  4.推拿患者先取坐位,用拇指平推下背部两侧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约10分钟;继之掐揉脾俞、胃俞、足三里。再让患者俯卧,用掌摩腰部两侧,约5分钟,最后点揉命门、肾俞、大肠俞、八髎等穴。若恶心、腹胀摩上腹部与脐周围,并取上脘、中脘、天枢、气海穴作点揉。

      中西医结合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为一病程经历甚为悬殊而又无特异治疗的疾病。在发作期间,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纠正营养缺乏,恢复血容量,纠正贫血,控制合并症等处理,并应鼓励患者增强治病信心,坚持合理必要的治疗。缓解期治疗则基于力争和保持缓解状态。减少发作次数,减轻发作程度和缩短发作期限的原则上。

  溃疡性结肠炎初起病情较轻或疾病较平稳恢复期,可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可口服或直肠给药。当暴发型、危重病证以及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宜采用西药治疗以及激素治疗,待病情平稳时,可结合中医药治疗。

      疗效评定标准:

     ①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等检查,肠粘膜检查恢复正常。

 ②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肠镜等检查,肠粘膜病变较前明显改善,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

 ③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肠镜等检查,无改善或无明显改善。

     预后:

    本病预后的好坏,取决于病型、有无并发症和治疗条件。轻型者预后好,治疗缓解率80%~90%。重型者治疗缓解率约50%。全肠炎型死亡率高达25%左右,急性暴发型死亡率高达35%。总之,病情多迁延反复,但部分病人也可长期缓解。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问答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药效管多久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是每天一次,双氯芬酸钠是一种衍生于苯乙酸类的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其作用机理为抑制环氧化酶活性,从而阻断花生四烯酸向前列腺素的转化。同时,它也能促进花生四烯酸与甘油三脂结合,降低细胞...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 您好,根据您的情况,降压药接触伤口不会有什么不良影响,但是要注意指甲别感染了,因为橙子皮带有细菌,建议还是清理一下,用碘伏消毒,然后保持干燥,不要沾水。
请问捷诺维和二甲双胍缓释片怎样一起使用 捷诺维一般是每天一片,二甲双胍可以500mg每天三次,也可以1000mg早晚各一次,如早期糖尿病,血糖不是非常高胰岛功能较好时,捷诺维加二甲双胍就可以把血糖控制好,如血糖控制不好可以加磺脲类降糖药,必要时胰岛素治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