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 内科 儿科 传染病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骨科 高血压 糖尿病 白癜风 肿瘤 性病 鼻炎 肾结石 肾虚 哮喘 腋臭 湿疹

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当前位置: 疾病 > 高血压 > 关于高血压的介绍
高血压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鉴别 并发症 预防 治疗 饮食 饮食禁忌 经验 文章 问答 药品

关于高血压的介绍更新时间:2013-06-01

在我们生活当中,应该都听说过高血压的主要的发病人群是成年人,它发病率也较高吧。所以,我们应该要懂得怎样去预防它,但想要预防它,就必须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多注意我们的日常生活的饮食。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介绍它。

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它有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之分。高血压发病的原因很多,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39mmHg和/或舒张压>89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收缩压 ≥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 140/90mm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它有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之分。高血压发病的原因很多,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

另外,血液中缺乏负离子也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血液中的高血压

高血压

正常红细胞、胶体质点等带负电荷,它们之间相互排斥,保持一定的距离,而病变老化的红细胞由于电子被争夺,带正电荷,由于正负相吸、则将红细胞凝聚成团。负离子能有效修复老化的细胞膜电位,促使其变成正常带负电的细胞,负负相斥从而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沉减慢。同时负离子能加强血液中胶体质点本身负极性趋势,使血浆蛋白的胶体稳定性增加,保持血液的正常健康状态。因此,若血液中的负离子含量不足,就会导致病变老化的红细胞的细胞膜电位不能被修复,从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高血压(hypertensive disease)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mmHg(18.6kPa),舒张压小于或等于 90mmHg(12kPa)。亦即收缩压在141-159mmHg(18.9-21.2kPa)之间,舒张压在 91-94mmHg(12.1-12.5kPa)之间,为临界高血压。诊断高血压时,必须多次测量血压,至少有连续两次舒张压的平均值在 90mmHg(12.0kPa)或以上才能确诊为高血压。仅一次血压升高者尚不能确诊,但需随访观察。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04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超过1.6亿。与1991 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人。

1998年,我国脑血管病居城市居民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在农村居首位。全国每年死亡超过100万,存活的患者约500万~600万,其中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而脑死亡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同时,血压升高还是多种疾病的导火索,会使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肾脏疾患等疾病的发病风险增高。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高血压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现在很多人应该都不知道血压高于多少就称为高血压,因为很多高血压患者都是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高血压。所以,了解高血压能够让我们在生活中多留意它的发生,更好的保护我们的家人和朋友。希望大家能够多了解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审编医生
田鹏飞心血管内科 主治医师 医院:淄博市第一医院

主治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详情>

高血压相关问答

高血压患者患高血压五年多了头晕头痛 病情分析:这是血压高后容易出现的这症状的,这需要控制血压的,思想放松指导意见:多吃维生素的食物,不要吃生冷辛辣海鲜的东西,多喝水可以测下血压,不要紧张熬夜的
我爸爸是三级高危高血压病患 你好,高血压病多年,血压控制不达标,加大降压,血糖正常吗,生化如何,右屁股有溃疡,建议监测血糖,发热吗,外用止血粉,换药,祝你父亲身体健康。
患高血压半年,查出是腔隙性脑梗塞 病情分析: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高血压病和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主要是控制好血压,做好二次预防治疗。指导意见:建议你平时饮食清淡,低盐低脂饮食,多喝水,适当锻炼。服用降压药控制好血压。并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