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西医治疗:
全身症状如发烧、头痛明显时应适当休息,多饮水,以利退烧、排泄毒物,同时应注意保暖。
1.解热镇痛:如有发热、头身酸痛可用阿司匹林0.3~0.6g;全身症状较重可用安痛定2ml肌肉注射,日2次。
2.止咳、去痰、平喘:止咳可用咳必清25mg;咳美芬:10mg一日3次,必要时也可用可待因15~30mg,一日3次。祛痰常用氯化铵0.3~0.6mg;碘化钾0.1~0.3g,每日3~4次,可与棕色合剂同用 ,剂量为10ml每日3~4次。如出现支气管痉孪而喘息时,可加氨茶碱0.1g,每日3次;复方茶碱片,1片,每日3次;或舒喘灵2~4mg,每日3~4次。
3.抗菌:如细菌感染,应适当加抗菌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每次1~2片,每日2次;麦迪霉素0.3~0.4g,每日4次;头孢氨苄0.25~0.5g,每日4次。蒸气吸入:对刺激性咳嗽可用蒸气吸入,或用生理盐水超声雾化吸入。
中医治疗:(1)风寒咳嗽:
治法:祛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或止嗽散加减。三拗汤重在宣肺散寒,主治外感风寒,咳嗽痰多,胸满气急。方中麻黄散寒平喘;杏仁宣肺止咳;甘草协调诸药。止嗽散止咳化痰兼解表邪。方中荆芥疏风解表;百部、紫苑润肺止咳;白前、桔梗、陈皮宣肺、止咳化痰;甘草调和诸药。
如恶寒无汗,全身酸痛明显,可加苏叶、防风以解表寒;如纳呆、胸闷、苔白腻,可为加半夏、厚朴以燥湿祛痰。
(2)风热咳嗽: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本方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化痰。方中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辛凉解表清热;桔梗、芦根、杏仁、甘草宣肺止咳,清热生津;甘草兼有调和诸药之功。
如肺热盛加黄芩、知母;咳重加百部、紫菀、浙贝;口渴甚者加花粉;咽痛重者加板蓝根、元参。
(3)燥热咳嗽:
治法:疏风清热,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本方清宣润肺止咳。方中桑叶、豆豉辛凉解表;杏仁、贝母宣肺止咳化痰;沙参、梨衣、山栀清热润燥生津。
若燥热重者加麦冬、石膏、知母;口干重者加芦根、玉竹;痰有血丝加白茅根、白芨。
另有凉燥咳嗽证,证候为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而干,脉浮稍紧。方用杏苏散(杏仁、苏叶、橘皮、半夏、生姜、枳壳、桔梗、前胡、茯苓、甘草、大枣)酌加款冬、百部以温润止咳;如恶寒、无汗明显者可加防风、荆芥。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属中医外感咳嗽,以外邪为主因,故治法应以祛邪为主;又因病位于肺,便当宣肺为先。临诊时应注意外感咳嗽初起时大忌敛肺补涩,因它能使肺气不畅,外邪内留,痰浊不易清除,咳嗽加剧;另外宣肺不宜太过,以免损伤正气。
中药治疗:(1)通宣理肺丸,2丸,每日2次,用于风寒咳嗽。二母宁嗽丸,2丸,每日2次,用于风热咳嗽较重者。橘红丸,2丸,每日2次,用于风热痰多者。羚羊清肺丸,2丸,每日2次,用于风热咳嗽热重者。养阴清肺丸,2丸,每日2次,用于燥热咳嗽伤阴明显者。
(2)百部60g、杏仁120g、冰糖60g,共研细未,每次服3g,每日3次。用于一般咳嗽。
(3)批粑叶10g、杏仁10g、苏叶10g,水煎服。用于风寒咳嗽。
(4)黄芩10g、瓜篓30g、鱼腥草30g,水煎服。用于风热咳嗽。
(5)桑叶20g、枇杷叶10g、麦冬10g,水煎服;用于燥热咳嗽。
针灸治疗:1.体针:取肺俞、中府、尺泽、合谷、风门、天突等穴。针刺均用泻法。痰多加丰隆;气喘加定喘穴;发热加大椎、曲池。
2.拔火罐 一般在肺俞、大椎、命门穴处拔火罐。
3.耳针 取肺、气管、肾上腺等穴,可针刺,也可贴敷。
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初起时按辨证分型法单纯服用汤药即可治愈。如果患者发烧及白细胞数较高,有细菌感染时,则应适当加抗菌治疗。如果服汤药后咳嗽不止,咯痰不爽可加用止咳,祛痰西药。如服药无效或服药有困难者可采用非药物疗法。当急性症状已控制,可服中成药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