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风门穴(BL12)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别名:热府;又有左为风门,右为热府之说。为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出自《针灸甲乙经》:“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风门者,风所出入之门也(《会元针灸学》)。”穴在第二椎下两旁,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风疾,故名风门。是临床驱风最常用的穴位之一。下面我们来看看风门穴位的准确位置。
标准定位:风门穴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方法:
患者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或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
风门穴位于脊柱区,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
穴位解剖:
风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小菱形肌、上后同锯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着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一、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斜方肌由副神经支配;菱形肌由肩胛背神经支配,该神经由臂丛发出,由肩胛提肌前缘,经该肌和菱形肌的深面,沿肩胛骨的内侧缘下降,几达该骨下角,分支支配大、小菱形肌和肩胛提肌。针经上述结构后,可深至第二肋间结构,其胸腔相参应器官是胸膜腔及肺,所以要掌握针刺的深度。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
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
风门穴的作用:
风门穴意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的风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且为风行之状。
风门穴的功效: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风门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宣肺解表,益气固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