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在传统的中药剂型中,汤剂因其具有吸收快、起效迅速且能辨证加减药物、应用极其灵活的特点,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要求,故而成为了中医治疗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剂型,也广为大众患者所接受。
众所周知,西药制剂,包装中都附有说明书,以此来指导大家如何服用药物。而中药汤剂,却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指导服用的方式,但中药汤剂的服用方式却又会直接影响中药的治病疗效。
清代名医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中曰:“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所以,正确的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应当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服药时间
中药汤剂的服用时间,不但要依据患者的患病部位,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及药物的特性来进行确定,以保证中药功效得到充分发挥。
古代医家对此甚为重视,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中曰:“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因此,中药汤剂无论饭前、饭后服药,均应间隔l h左右。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即按疾病所在部位不同,分饭前、饭后、清晨或睡前服药。
对于刺激胃黏膜的汤剂,也应在餐后服用,如利导、消食化积等药,这时候胃中存有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合,可减轻药物对胃的刺激。
★病在心腹以下,胃、肝、肾等脏器疾病,宜饭前服药,这样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
★作用于四肢血脉的药剂宜空腹服用,如泻下通便、峻下逐水药、驱虫药等,皆宜晨起空腹服用。这是因为,早晨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阳气而升发,在阳气的推荡下,可使药力速行至病所,发挥逐水、驱虫的作用。
★睡前服,安眠宁神剂则在睡前半小时到一小时服,缓下药宜睡前服,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治疗哮喘的药物宜睡前服;如病症在关节、腹背等疾病,也宜临睡前服用;此外,如果病在骨髓,应晚上加食后服用。
服用方式
顿服:指多量一次服完。常用于重症和病在下焦、胃肠道患者及病在身体下部者,如通便药、活血化瘀药。
频服:指分数次频频慢饮或代茶饮,如治疗咽喉疾病的、呕吐不止的均可频服,以维持药物在体内的正常剂量;生津止渴药,可代茶频服;咽喉病时所用药可以含漱慢咽。
服用温度
服用汤剂的温度常因症、因药而异:解表剂需热服,热服出汗多为好;解毒剂、清热剂、止吐剂则需凉服,每次小量服;治疗热症的寒凉药宜冷服,治疗寒症的温热药宜热服。对于呕吐、妊娠恶阻和年高体虚的患者,徐徐温服。
实践证明,中药汤剂的温度在人体体温以下时,其苦味会不那么明显。正常人的口腔内温度为36.2℃~37.4℃,舌根下高于舌面0.5℃。而味觉器官即味觉神经纤维大多分布于舌面,当汤药温度与舌周围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其感觉最灵敏,也就是说此时喝汤药味道最苦。而汤药的温度高于38℃,或低于35℃时,则味觉神经感觉不太灵敏,这时苦味就会减弱。因此,在喝有苦味的中药汤剂时,将药液温度控制在20℃~30℃之间最佳。
配伍禁忌
有些人为了方便,中药汤剂与西药一起服用,但有些中药与西药有类似作用,有些则有配伍禁忌的问题,因此应将中药汤剂与西药分开服用。中药汤剂与西药的服用最好间隔1小时左右,不宜以中药汤剂冲服西药。
《本草纲目》在“服药食忌”中列诸药忌食,曰:“凡服药,不可杂食肥猪犬肉,油腻羹鲋、腥臊除臭诸物;不可多食生蒜,胡荽(香菜),生葱,诸果,诸滑滞之物。”
解表药应禁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品
理气消胀药,禁食豆类、地瓜等
服止咳平喘药,禁食鱼虾之类食品。
服止泻药,禁食生冷瓜果。
服中药以后,最好不要马上饮浓茶、牛奶、咖啡,其中所含鞣质与蛋白质会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疗效。
由于中药汤剂大多比较苦,人们习惯在中药汤剂里放点糖以改善口感,这应根据药性和疾病的需要而确定,不能一概而论。
白糖性凉寒,红糖性温。如果把白糖加入温热药剂中,或把红糖加入寒凉药剂中,都会减弱或改变药性,阻碍药物的充分吸收而影响疗效。
红糖中含有较多的铁、钙元素,而中药所含化学成分一般都比较复杂,一旦中药里的蛋白质、鞣质等成分与红糖中的铁、钙元素结合,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
治疗咳嗽的中药汤剂,加糖会增加痰液的分泌;另外,多食糖会“助热”,有腹胀中满、湿热内停体内、痰液积聚在体内、舌苔厚腻等情况,应该严禁食糖。
所以,服用中药汤剂时一般不主张加糖,如实难下咽,最好提前咨询医师、药师。
蜂蜜也是中药,其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既容易被肠胃吸收,又营养丰富,具有润肺、润肠等药用价值。但是,蜂蜜中的多种微量元素也可能会改变药效。
综上所述,如果想要正常发挥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那正确合理的掌握汤剂的服用方法便成为中药应用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因此重视中药汤剂的正确合理用药就成为了合理用药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