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空腹喝中药有时也会伤胃,特别是寒凉的中药。不同药性的中药,讲究不同的服药时机。一般而言,治疗虚症和肠胃病的,应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则宜饭前空腹服用;驱虫药也应空腹服用;而治疗外感疾病和头面部疾病的中药,则饭后半小时左右服用为佳。助消化或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应饭后服用;安神药则应在睡前服用。
“趁热喝”是大部分人喝中药的习惯,其实,服用中药不一定要“趁热,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40℃时再服用,特别是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和胃益脾,能减轻刺激。
服用中药不宜吃生、冷、油腻的食物。因为生、冷类食物不但刺激胃肠,而且还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会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喝中药的禁忌
忌吃萝卜:由于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尤其是在服用人参、黄芪等滋补类中药时。萝卜会削弱人参等的补益作用,因而大不到治疗以及滋补的作用。因此经常有吃中药习惯的人要注意,对萝卜必须要敬而远之。
忌吃生冷:吃中药期间对各种生冷食物也因该尽量避免食用,我国中医指出,生冷食物性多寒凉,食用后非常难以消化。
忌吃辛辣:各种辛辣的食品对于正在服用中药的人群而言同样是靠需要忌口的,否则的话不仅会削弱药性,甚至还会与中药反应从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忌吃油腻:各种油腻的食物在服用中药期间同样要忌口,中医指出油腻食物性多粘腻,并且还有助湿生痰、滑肠滞气的特点。食用后会与药物混合并且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忌吃腥膻:一般中药均有芳香气味,特别是芳香化湿、芳香理气药,含有大量的挥发油,赖以发挥治疗作用,这类芳香物质与腥膻气味最不相容。若服用中药时不避腥膻,往往影响药效。
3.对中药的误区
越贵越补:有些人认为中药越贵越补,常不惜花高价买鹿茸、人参之类的中药,其实进补功效未必就好。“缺什么,补什么”是进补的基本原则,中药不应以售价的贵贱来分功效的高低,关键是根据自身体质来选择相应补品,尤其是老年人,更应以实用为滋补原则。
越多越补:“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说法很不科学。冬季大量进补,会骤然加重脾胃及肝脏的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难以承受,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进补’,不是虚证的人不宜进补。即使是虚证,也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之分,人体器官又有心虚、肺虚、肝虚、脾虚、肾虚等不同,人们在进补前,最好先向专业医生咨询,结合各种补药的性能特点,对症施用,如热性体质者,就不适合服用人参、鹿茸、海马等温热性的药物。
喝中药的时间
饭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饭后服: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餐间服:即在两餐之间服药,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治疗脾胃病的药宜餐间服。
煎中药的方法
砂锅是煎煮中药首选:砂锅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化学性质稳定,受热均匀,传热缓慢,煎药时水分不容易蒸发,是煎药的首选。需要注意的是,砂锅骤然受热或受冷会形成裂纹。
因此,刚煎过药的砂锅不要立即用凉水清洗,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凉后再把药垢清洗干净;沙锅上的油污不能用洗洁精浸泡,以防污水渗入细孔中,可用喝剩的茶叶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热,再用刷子刷洗。
煎煮中药不要用不锈钢锅或铝锅:
不锈钢锅传热太快,煎药时要经常搅拌,否则药材黏在锅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煳锅。不过,除了这个缺点,不锈钢锅还是不错的备选对象。用铝锅、铁锅煎药的问题可就多了,因为铝、铁是活泼元素,容易与中药里的多种化学成分发生反应,降低药效,甚至还可能产生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