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 内科 儿科 传染病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骨科 高血压 糖尿病 白癜风 肿瘤 性病 鼻炎 肾结石 肾虚 哮喘 腋臭 湿疹

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当前位置: 疾病 > 小肠腺瘤 > 小肠腺瘤的病因
小肠腺瘤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鉴别 并发症 预防 治疗 饮食 饮食禁忌 经验 文章 问答 药品

小肠腺瘤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小肠腺瘤多发生于十二指肠和回肠,空肠较少。一般来自肠黏膜上皮或腺上皮,多向肠腔内突出,可为单发或多发,往往带蒂,其游离端常指向远端。腺瘤大小不一,小者直径仅数毫米,大者可达3~4cm。

  (二)发病机制

  小肠腺瘤与大肠腺瘤一样,根据其组织学结构可分成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1.管状腺瘤 亦称腺瘤样息肉或息肉状腺瘤(图1)。以发生于十二指肠最多(41.3%),其次为回肠(34.3%),空肠较少(22.3%)。多是单发,也可多发,多发的病例可集中在一段肠管或全部小肠,甚至整个胃肠道。此种腺瘤呈息肉状,大多有蒂。据统计,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病例50%可伴发小肠腺瘤。很多病例无症状,出现症状者以出血较多,亦可引起肠套叠

  2.绒毛状腺瘤 亦称为乳头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最多发生于十二指肠内,但亦仅占十二指肠肿瘤的1%~3%。从十二指肠开始向远侧肠管逐渐减少。体积较管状腺瘤大,0.5cm~8.5cm不等,但大多数<5cm。

  3.混合性腺瘤 亦称绒毛腺管状腺瘤(图2a、2b)。上述两种结构并存,生物学行为介于上述二种腺瘤之间。

  另外尚有非瘤性息肉:如增生性息肉(hyperlastic polyp)和炎性息肉(infammatory polyp),一般可自行消失。错构瘤性息肉如:家族性黏膜皮肤色素沉着胃肠息肉病(Peutz-Jeghers syndrome,简称PJS)是一种显性遗传疾病,其特点是:①口唇、颊黏膜、牙龈、手足屈侧的皮肤有黑色素斑(简称黑斑),不高出皮肤及黏膜表面,大小约1~4cm,多在儿童和青春期出现;②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以空肠多发,大多有蒂,组织学上为一种错构瘤;③有家族遗传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肠套叠是本病的急性并发症,少数可癌变。

小肠腺瘤相关问答

小肠腺瘤怎么治疗好? 但是确诊了小肠肿瘤的这种情况就得需要手术的,如果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就得需要去手术,然后再配合一些中药治疗,这个是比较好的方案。吃中药肯定是不能把腺瘤吃下去的。
您好,我下面的咨询想求帮助回复一下。 腺瘤还是腺癌,中药无效,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有手术切除肿瘤病灶,化疗联合放射治疗, 以及靶向药物治疗, 肿瘤在 手术切除减轻肿瘤负荷的基础上,化疗能够全身控制癌细胞的扩散,降低复发率和转移率
小肠腺瘤怎么治疗? 小肠腺瘤的这种情况最有效的方法需要根据肿瘤的部位以及性质进行,一般常见的良性小肠肿瘤都是指各种息肉,严重的话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建议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聘请专业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