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常听人说:吃六味地黄丸 “上火”了。可六味地黄丸真能让人“上火”么?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 “补阴方药之祖”,出自宋代医学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原治小儿发育不良,表现为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的“五迟”症。到目前为止,其适用范围远远超出“五迟”症,广泛应用于各种病症,在滋补强身方面的显著疗效,使它成为补阴的著名方剂。它的药方组成有“三补三泻”。“三补”有熟地黄、山茱萸、山药,共为臣药。“三泻”有泽泻、丹皮、茯苓,共为佐助药。六味药合用,补中有泻,寓补于泻,而以补为主,构成通补开合之剂,共成滋阴益肾之功。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互根互用,互相协调统一的。在健康状态下,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人体没有不适感觉。一旦出现病理情况,阴阳肯定失衡。此时,如果阴阳有一方过亢,另一方会相对不足,出现失衡。形象说来,就是阴阳有一方高于平衡线,另一方仍在平衡线上,这种状态不能用“补”的方法来治疗,而应该“泻其有余”,就是削弱亢盛的一方,使失衡重新回到平衡状态。而如果阴阳有一方出现亏损,另一方相对亢盛,即阴阳有一方低于平衡线,而另一方仍在平衡线上,这种失衡应该“补其不足”,就是补充不足的一方,失衡自然就恢复平衡。前一种情况不是虚症,所以没必要“补”;后一种情况是虚症,所以必须补。在后一种情况中,阳不足就是“阳虚”,此时会引起相对的“阴盛”,表现为极度怕冷,各种功能低下、萎顿;阴不足就是“阴虚”,此时引起相对的“阳亢”,表现为一种“虚热”,症状可以见到五心烦热,骨蒸盗汗,头晕目眩,身体羸瘦等,功能的过度虚假繁荣之下是阴液物质的极度不充实。
“阴虚生内热”,所谓的“上火”就是“热”,六味地黄丸属于滋补而非温补,要消除的是“阴虚”,“阴虚”去除后,“虚热”自然消弭,如何还会“上火”?
之所以有人认为六味地黄丸让人“上火”,可以做如下原因分析:
一、服用六味地黄丸的同时,正好赶上某一原因造成“上火”而归罪于六味地黄丸;二、六味地黄丸药性滋腻,长时间服用,会引起脾胃运化不良,从而导致一些病理产物的堆积而生湿生热,看似“上火”;三、药不对症,即不是肾阴亏虚症者服用六味地黄丸而引起未经诊断的问题,误认为是“上火”。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是一身阴液的总源。肾、肝、脾与体内阴液的生成、贮存、补充直接相关。六味地黄丸对此三脏的阴液不足或亏损进行滋补,药性甘凉而平和,不会引起所谓“上火”。如果“上火”,尽快另找原因,不要妄自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