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有问必答>症状频道>驰张性高热
驰张性高热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是指体温常在39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1℃,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化脓性炎症、重症肺结核、川畸病、晚期肿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全文阅读]

症状概况
病因 检查 诊断鉴别 预防治疗 缓解方法
  弛张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热类型,由于体温过高,机体消耗比较大,甚至会对中枢神经和各系统造成损害,应及时降温处理。其病因主要如下:  1、传染源: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  2、传播途径: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经消化道传染、经呼吸道传染。  3、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 查看详细内容>>
  1.血象:白细胞半数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分类可达60%以上。血沉在各期均增速。  2.细菌学检查:患者血液、骨髓、乳汁、子宫分泌物均可做细菌培养。急性期阳性率高,慢性期低。骨髓标本较血液标本阳性率高。  3.免疫学检查。  (1)血清凝集试验。  (2)补体结合试验。  (3)抗人球蛋白试验。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查看详细内容>>
  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间歇热:临床出现恶寒或寒战后,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称周期性发热。见于疟疾,如间日疟或三日疟等。  不规则热:发热时体温波动的范围极不规则,持续时间也不一定,体温曲线毫无规律。体温常在38℃左右或波动于37~40℃之间。临床可见于多种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原体肺炎、肺结核、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白血病等,亦可见于药物或物理降温之干扰。  波浪热:体温逐渐升高,数日后又逐渐降 查看详细内容>>
  目前主要采用综合疗法。  1.支持疗法  病人全身消耗较大,加强营养、输血输液、纠正全身衰竭状态,对进一步治疗十分必要。  2.类固醇激素与抗生素疗法  对活动期病人,鼻面部溃烂,全身衰竭,持续高热,纳食不佳者,宜采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突击治疗,至鼻面部和全身症状好转后,再改为小剂量维持至临床治愈。同时应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此期,目前可常规应用环已恶硝脲(CCNU)治疗,其作用类似烷化剂,在体内可抑制核酸及蛋白质合成,奏效快,尤以退热效果最佳。成人每次口服120mg,3~5周一次,共5~6次,总剂量为600~840mg。  3.抗癌药物疗法  临床有用抗癌药物治愈本病的经验报道。如用6- 查看详细内容>>
  1冬季应注意防寒保暖  在气候冷热变化时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淋雨及过度疲劳。  2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3喝白开水  秋冬气候干燥,人体极易缺水,常喝白开水,不但能保证人体的需要,还可起到利尿排毒、消除体内废物的功效。 查看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