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因素(35%):
60岁以上的人,约80%具有关节退变,并于X线平片上显示增生样改变,但此组人群并不一定都有症状。
家族性遗传有关(20%):
远侧指骨间关节背侧的Heberden
结节可能是受性别影响的常染色体单基因
遗传病,女性多为显性,老年女性外显率为30%;男性则多为隐性,外显率仅3%,为前者的1/10。
关节负重(15%):
临床发现:身体过于肥胖时,特别是下肢和脊柱诸承重关节负荷过大时,必然妨碍关节软骨的营养,因此,这类人群的发病率比普通人群增加1倍。
继发性因素(10%):
所谓继发性
骨关节病,是指因某种已知原因,例如外伤,手术或其他明显因素而导致的软骨破坏或关节结构改变,由于关节面摩擦或压力不平衡等因素而造成关节面的退行性变,在此类病例,大多数可以找到解剖学或素质上的异常,因而有人认为骨关节病都是继发性的。
各种关节部位的创伤,炎症,异常代谢产物沉着,
反复出血后大量铁质沉积,以及在关节内注射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及烷化剂等,均可使关节软骨细胞或基质直接遭到破坏,或是因破坏软骨的营养而使之退化,逐渐被
磨损,产生继发性骨关节病,其中继发于创伤后者,称为
创伤性关节炎,此外,某些内分泌异常,如
糖尿病,可使软骨细胞异常,容易发生继发性骨关节病;关节结构异常,尤其是对线不良,使相对应的两关节面密合不好,接触不均匀,以致因压力不平衡而失去唧筒作用,使正常有序的软骨营养交换程序受到破坏,久而久之,则发生继发性骨关节病。
发病机制
慢性骨关节病早期的变化最先发生于关节软骨,关节承重区的软骨表面出现干燥,失去光泽,呈淡黄色,弹性降低,表面呈纤丝状,有绒毛感;进而,软骨面可以破碎,出现垂直裂隙,而后,随着软骨表面的磨损,变薄,逐渐出现水平裂隙,以致表面软骨分裂成为小碎块,并可脱落于关节腔内,在应力和摩擦最大的部位,软骨逐渐被全层破坏,使软骨
钙化层,甚至软骨下骨质裸露,骨面下骨髓腔内血管和纤维组织增生,不断产生新骨,沉积于裸露骨面下,形成
硬化层,其表面被磨光如象牙样,故称为牙质变,压应力最小的部位则可出现
骨质疏松,新生骨向阻力最小的方向生长,这就自然地在关节边缘形成骨赘,应力最大处的骨质由于承受压力的影响而产生显微
骨折,坏死,形成内含黏液性骨质,坏
死骨小梁,软骨样碎片和纤维样组织的
囊肿,后期,软骨下骨质塌陷变形,周围增生骨膨出,使关节面更不能完善地咬合,并使关节活动进一步受限而加重症状。
关节滑膜和关节囊受脱落软骨碎片的刺激而
充血,
水肿,增生,肥厚,滑液增多,产生继发性滑膜炎,并出现
疼痛,肌肉痉挛等症状,关节囊的挛缩和纤维化将导致关节纤维性强直,Weiss认为,上述一系列变化说明关节软骨变性,也可以说,这是人体对变性软骨企图修复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