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黏膜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广义的概念包括食管的胃上皮化生或异位,以及柱状上皮化生。为与食管下段的贲门黏膜柱状上皮区分, 曾规定病变范围在胃食管连接处(GEJ) 3cm以上(即所谓的3cm法则)。近年来的概念倾向于指内镜下发现并被病理组织学证实在食管与胃黏膜交界的连接线(GEJ)以上出现的任何长度的原有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情况。更严格的定义是指GEJ线以上原有鳞状上皮被含杯状细胞的特殊柱状上皮替代情况。
西医学名: 巴雷特食管
英文名称:
Barrett’s esophagus
其他名称:
巴莱特食管,BE,Barrett食管
要认识什么是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首先要认识食管的正常管壁结构。人体的胃肠道是象房子的墙壁样是分层结构,靠近管腔面的最里层是粘膜层,类似如墙壁的粉刷层,支撑胃肠道结构的是肠壁的厚厚的肌肉层,类似墙壁的砖块层;肌肉层与粘膜层之间有一层松松的粘膜下层,如同墙壁粉刷层和砖块层间的缝隙。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组成胃肠道,如同不同的房子都由这些墙壁结构支撑,但不同的房子粉刷层不同,食管壁的粉刷层是由一种叫鳞状上皮的结构组成,胃的粉刷层则由一种叫柱状上皮的结构组成,由于两种上皮厚薄不同,在胃镜检查时显示的着色就不一样,食管的鳞状上皮层较厚,内镜灯下观察颜色发暗,略带灰色;而胃粘膜的柱状上皮层较薄,颜色亮呈桔红色。
巴雷特食管是指食管下段黏膜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也就是说食管披着的不是自己的皮而是类似于胃或肠的皮,仅此而已!有些人诊断为该病后极为恐惧,其实大为不必,现在整容可将屁股或大腿的皮贴在面部,并不会出什么问题。
发病原因
巴雷特食管为什么会发生食管下段黏膜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呢?目前病因并不明确。由于该病在临床上多继发于胃食管反流、裂孔疝,一般认为,反流的各种成分,包括胃液、碱性胆汁、胰液等均可以引起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受损,由耐酸、再生能力强的胃粘膜柱状上皮进行修复,从而形成BE。因此,Barrett食管的形成也可理解为食管上皮损伤后的伤口愈合反应:皮肤伤口愈合长疤(长的不是皮肤上皮组织而是纤维组织),食管伤口愈合胃粘膜上皮修复(长的是胃上皮在而不是食管本身的上皮)。
疾病危害
巴雷特食管因为胃肠上皮长在了食管下端,如果长的是胃上皮则可能具有分泌胃酸的能力,而食管粘膜又没有类似于胃粘膜那样象瓷器样的粘膜保护层,容易引起食管粘膜的腐蚀性损伤,造成糜烂或溃疡或引起其他的胃食管反流症状。如果食管上皮长成为肠上皮,部分可出现不典型增生,最后发展为癌变。研究表明,食管腺癌部分是由这种病发展而来,在英、美等国家,约占食管癌的30%~50%,因此,巴雷特食管常视为癌前病变。
哪些巴雷特食管可能会发生癌变?
巴雷特食管一般不会癌变,只有极少数的才有癌变潜能。哪些巴雷特食管会癌变,这要从巴雷特食管的类型说起。医生在做胃镜检查时怀疑为巴雷特食管,一般会通过内镜钳取少量组织送化验检查,这叫病理活检。 没有病理活检诊断巴雷特食管既不准确地也不完善,单纯凭胃镜检查只能是带点猜的味道。活检取材病理诊断对确诊BE病变及检测随访其癌变潜能有重要意义。在病理诊断中一般根据检查情况将巴雷特食管柱状上皮分为三种类型,即交界型(贲门型)、胃底型(泌酸-贲门型)及特殊型(肠上皮化生型)。绝大多数的巴雷特食管为交界型和胃底型,只有极少数的才是特殊型(长成了肠上皮)。一般来说,只有特殊型才会出现不典型增生,这里面的少数可能发展为腺癌,即使如此,原发于食管的腺癌约占食管癌的5%~10%,因此,从总体上来讲,癌变的巴雷特食管并不多见。
由于食管腺癌仅出现于BE的特殊型上皮,因此,“肠化”巴雷特食管才属于癌前病变。值得注意的是特殊型BE即“肠化”巴雷特食管虽然占巴雷特食管的少部分,也不是说这型巴雷特食管就会癌变。腺癌的癌变过程是一个慢长的过程,首先是出现不典型增生(也叫异型增生),然后这种不典型增生惭惭加重,最后才会发展为癌变。换句话说,只有那些出现明显不典型增生并会逐年加重的病变才容易发生癌变。
肠化型巴雷特食管才是癌前病变,而肠化型中只有极少数出现明显不典型增生者才是真正的癌前病变,这一点胃镜检查不能告诉你,只有病理活检才能明确。
诊断鉴别
诊断巴雷特食管并无特异性的症状,多数病人是因为有反流性食管炎或慢性胃炎症状时行胃镜检查被意外发现。胃镜检查只能做出初步诊断,确诊或确定是否有癌变潜能还需要胃镜下活检行病理学检查。肠化型伴明显不典型增生者才是真正的癌前病变。
疾病治疗
在国内,巴雷特食管过去报道较少,并非是该病发生率低,而是许多医生并不能掌握该病的特点,致使许多病变漏诊。确诊BE首先需要内镜确认齿状线(Z线)的上移,同时需要病理活检明确其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近年来,国外资料据显示,食管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并认为腺癌的发生与BE有关,因而BE作为癌前病变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其实,巴雷特食管临床上虽然常见,但癌变率较低。巴雷特食管多数为贲门型或胃底型柱状上皮,它们一般并不视为癌前病变。国际上倾向于只将与癌变有关的肠化型巴雷特食管才定义为真正的BE。即使如此,肠化型中也只有那些伴有明显不典型增生的病变才具有癌变潜能。因此巴雷特食管关键是需要病理评价其病变类型与不典型增生的程度。
目前,临床上对于巴雷特食管有过度治疗的倾向,其实,多数BE主要引起胃食管反流的症状,治疗上对症处理便可。没有症状的巴雷特食管,如果病理活检确认是交界型或胃底型是不需要治疗的。如果有胃食管反流的症状,如烧心、反酸、嗳气或胸骨后疼痛,可按胃食管反流的药物治疗方法。病理活检若确认为肠化的BE食管,则应病理评估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癌变潜能(条件不好的医院做的检查可借出病理切片找有经验的医生会诊),这类病例需要纳入临床内镜随访及监测,随访时间主要依病理活检中不典型增生程度而定。如果病理活检报告为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异型增生则需要及时治疗,一般在内镜下做微创剥离切除即可,已经癌变者则应积极外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