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DiseaseVirus,FMDV)属于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该病毒有七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叉保护反应。FMDV基因组RNA全长约8.5kb,依次为5’UTR、ORF和3’UTR组成,其中5’UTR长约1300bp,含有VPg二级结构、poly(C)区段和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等;ORF约6.5kb,由L基因、P1结构蛋白基因、P2和P3非结构蛋白基因以及其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组成。
患口蹄疫的动物会出现发热、跛行和在皮肤与皮肤黏膜上出现泡状斑疹等症状。
排病毒量以在病畜的内唇、舌面水泡或糜烂处,在蹄趾间、蹄上皮部水疱或烂斑处以及乳房处水泡最多;其次在流涎、乳汁、粪、尿及呼出的气体中也会有病毒排出。
恶性口蹄疫还会导致病畜心脏麻痹并迅速死亡。
人一旦受到口蹄疫病毒传染,经过2-18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表现为发烧,口腔干热,唇、齿龈、舌边、颊部、咽部潮红,出现水泡(手指尖、手掌、脚趾),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或腹泻。患者在数天后痊愈,愈后良好。但有时可并发心肌炎。患者对人基本无传染性,但可把病毒传染给牲畜,再度引起畜间口蹄疫流行。
病畜和带毒畜是主要的传染源,它们既能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又能通过间接接触传染(例如分泌物、排泄物、畜产品、污染的空气、饲料等)传给易感动物。
口蹄疫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损伤的皮肤、黏膜以及完整皮肤(如乳房皮肤)、黏膜(眼结膜)。另外还可通过空气,也可以通过尿、奶、精液和唾液等途径传播。
我国对口蹄疫的防治,预防主要通过疫苗注射接种,发生口蹄疫的则捕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