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s,LR)是由各种原发病引起外周血出现类似白血病的改变,通常血白细胞;s;109/L和(或)存在数量不等的幼稚白细胞。LR按受累的白细胞类型分,以中性粒细胞型最多见,其次为淋巴细胞型。此外,如按外周血出现的幼稚细胞分化阶段分类,又可分为类慢性白血病反应及类急性白血病反应。
二、病因
1.急性感染 其中以播散性结核感染最常见,其次为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嗜血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白喉杆菌及各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等病毒性感染有时也可诱发LR。
2.炎症 各种风湿性疾病(旧称结缔组织病)、急性肾炎、溃疡性结肠炎、疱疹性皮炎、剥脱性皮炎等。
3.恶性肿瘤 其中以已发生转移,尤其是骨髓转移者最常见。
4.药物及中毒 以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最常见,其次为儿茶酚胺类药物,各种重金属中毒也屡有报道。
5.肝病 酗酒引起的酒精性脂肪肝并发的LR在西方国家常见。此外,肝硬化也可诱发。
6.严重组织损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及急性失血后。
三、发病机理
发病机理未明,可能由于某种病因刺激处于高度应激状态的机体,致白细胞过度增生和异常释放,实为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动物实验中曾证实某些抑制肿瘤可产生集落刺激因子(CSF),刺激骨髓的中性粒细胞过度增生,切除肿瘤后,血细胞即降至正常。上述的CSF包括G—CSF、GM—CSF及M—CSF。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药物也通过体内G—CSF产生增加而发病。由百日咳引发的淋巴细胞型LR,有报道百日咳杆菌释放一种物质可阻止淋巴细胞归巢于淋巴组织,而滞留外周血,造成淋巴细胞明显升高。
四、临床表现
LR是一种血液学异常反应,而非独立的疾病,故通常不构成相应的临床征象,其仅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无法在此列举。
五、诊断
(一)病史
同原发病。
(二)体征
同原发病。
(三)实验室检查
1.中性粒细胞型 是最常见的类型,其中多数类似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改变,少数可类似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改变。
(1)类CML型:血白细胞明显升高,其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出现少量中性中幼、晚幼粒细胞,一般无原始及早幼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常有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染色的积分明显升高,大多>100分。骨髓增生程度大多正常,粒系细胞增生活跃,伴左移,即中性中幼、晚幼粒细胞,以及中性杆状核细胞相对轻度增多,而成熟的中性分叶核细胞相对减少,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正常。
(2)类AML型:血白细胞可轻度增高、正常或减少,原始和(或)早幼粒细胞增多。由于部分患者血成熟中性粒细胞数正常或减少,致ALP积分正常或升高。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原始和(或)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但大多
2.淋巴细胞型 是LR的少见类型,其中多数类似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改变,少数类似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改变。
(1)类CLL型:血淋巴细胞明显升高,白细胞总数也升高,几乎全部为成熟淋巴细胞,少见极少量幼稚淋巴细胞。骨髓增生正常,成熟淋巴细胞增多。此型最多见于儿童百日咳及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2)类ALL型:血白细胞轻度升高、正常或减少,出现少量幼稚淋巴细胞。骨髓增生正常,也出现少量幼稚淋巴细胞,但均
少数LR为嗜酸细胞型,或单核细胞型。前者大多继发于寄生虫感染,少数为恶性肿瘤所致;后者偶见于重症结核感染患者。特别强调诊断为LR后,应设法寻找原发病,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标准
1.有明确的原发病,并能排除白血病。
2.实验室检查
(1)血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基本正常。
(2)血白细胞数;109/L,或外周血出现数量不一的幼稚细胞。
总之,根据上述条件即可做出LR的诊断,然后再做出LR的分型诊断。
1)中性粒细胞型:血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出现数量不一的中性中幼、晚幼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胞质内有中毒颗粒,ALP积分升高。骨髓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无形态异常的白血病细胞及染色体异常。
2)淋巴细胞型:血淋巴细胞明显升高,>40%,绝大多数为成熟淋巴细胞。
类AML、ALL的LR常酷似急性白血病,难以制订诊断标准,惟一的诊断依据为排除急性白血病。
3.原发病缓解后,上述实验室检查随之好转及恢复正常。
上述第1项为拟诊LR的依据,确诊LR必须满足第1项及第3项。
七、鉴别诊断
鉴别要点见表3—11。
表3—11 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
类AL反应和AL有时甚难鉴别,关键是提高类AL反应的警惕,凡诊断AL时均要考虑有无LR的可能,遇有任何疑点或不典型处,都需短期动态观察,暂缓抗白血病治疗。此外,骨髓细胞培养、免疫表型分析及染色体检查,可发现白血病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