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 内科 儿科 传染病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骨科 高血压 糖尿病 白癜风 肿瘤 性病 鼻炎 肾结石 肾虚 哮喘 腋臭 湿疹

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当前位置: 疾病 > 母乳性黄疸 > 母乳性黄疸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母乳性黄疸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鉴别 并发症 预防 治疗 饮食 饮食禁忌 经验 文章 问答 药品

母乳性黄疸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更新时间:2022-12-29

  母乳性黄疸是黄疸的一种类型,是生理性的黄疸,一般发生在新生儿时期,病程较长,与母乳喂养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与很多不良因素有关,会危害新生儿的健康,那么母乳性黄疸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是什么呢?

  一、发病原因

  其发生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是因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由于母乳本身造成,推测主要原因有:

  1.母乳中含有孕3-20二醇 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含有孕3-20二醇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3.母乳中-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 母乳中-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再分解,小肠重吸收增加,至肠-肝循环增加。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二、发病机制

  最近几年研究认为,母乳性黄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由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所致,这种学说较为成熟,并得到验证,葡萄糖醛酸苷酶(GD)在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1.新生儿肠道内GD丰富道内GD主要来源为母乳(新生儿自身也可产生,正常肠道菌群建立后也可产生,但产生较少)。GD分解结合胆红素,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经小肠再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引起黄疸。

  2.肠内GD活性高,新生儿小肠中GD活性高,为成人的10倍。

  3.胆红素排泄少,新生儿摄入不足,肠内蠕动减少或开奶延迟,肠道菌群建立晚,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可使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

  4.胆红素重吸收多,有人发现母乳中有特殊的脂肪酸、胆固醇,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

  母乳性黄疸的形成与上述因素有关,新生儿出生后一个星期左右就会开始出现黄疸的症状,母乳性黄疸会一直存在,只要给患者停止母乳喂养一到两天,黄疸就会自己消退,如果患者要继续哺乳,则要通过其它的治疗消退黄疸。

审编医生
吴寒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 医院:南京鼓楼医院

主治疾病:胃肠镜、小肠镜、胶囊内镜,以及各种内镜下治疗如胃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