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 内科 儿科 传染病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骨科 高血压 糖尿病 白癜风 肿瘤 性病 鼻炎 肾结石 肾虚 哮喘 腋臭 湿疹

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当前位置: 疾病 > 慢性腹泻 > 慢性腹泻的病因
慢性腹泻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鉴别 并发症 预防 治疗 饮食 饮食禁忌 经验 文章 问答 药品

慢性腹泻是怎么引起的?

       慢性腹泻可能有七个方面的原因:.肠道感染性疾病等消化系统疾病、胰原性慢性腹泻、慢性工业中毒及其他中毒、免疫性疾病、功能性疾病、肿瘤引起、药原性腹泻。小肠或结肠的吸收减少或分泌增加,粪便中水分稍有增加,也会产生腹泄。

  慢性腹泻病因详细解析

  【病因机制】

  (一)消化系统疾病

  1.肠道感染性疾病

  下列病原体常引起慢性蝮泻:①慢性阿米巴痢疾;②慢性细菌性痢疾;③肠结核;④梨形鞭毛虫病、血吸虫病;⑤肠道念珠菌病。部分患者感染性腹泻后可出现肠易激综合征

  2.肠道非感染性炎症

  ①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②放射性肠炎;③缺血性结肠炎;④憩室炎;⑤尿毒症性肠炎。

  3.小肠吸收不良

  (1)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①热带性口炎性腹泻;②成人乳糜泻。

  (2)继发性小肠吸收不良。

  ①消化不良:a.胰消化酶缺乏。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瘘等;b.双糖酶缺乏,如乳糖不耐受症等;c.胆汁排出受阻和结合胆盐不足,如肝外胆管梗阻、肝内胆汁淤积、小肠细菌过多(盲袢综合征)等。

  ②小肠吸收面减少:a.小肠切除过多(短肠综合征);b.近段小肠.结肠吻合或瘘道等。

  ③小肠浸润性疾病:whipple病、α-重链病、系统性硬化症等。

  4.胰原性慢性腹泻

  5.肝、胆疾病所致慢性腹泻

  (二)内分泌代谢疾病

  主要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尿毒症、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三)慢性中毒

  主要包括慢性金属中毒、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药物中毒、慢性工业中毒及其他中毒。

  (四)免疫性疾病

  主要包括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自身免疫性肝炎、桥本甲状腺炎、免疫球蛋白A重链病、皮肌炎等。

  (五)功能性疾病

  肠蠕动紊乱(多数为加速)引起。如肠易激综合征、胃大部切除术后、迷走神经切断后、部分性肠梗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六)肿瘤

  ①大肠癌;②结肠腺瘤病(息肉);③小肠恶性淋巴瘤;④胺前体摄取脱羧细胞瘤:胃泌素瘤、类癌、血管活性肠肽瘤等。

  (七).药原性腹泻

  ①泻药,如酚酞、番泻叶等;②抗生素,如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③降压药,如利血平、胍乙啶等;④肝性脑病用药,如乳果糖、乳梨醇等。

  发病机制:

  正常人每24小时约有9L水分和电解质进入十二指肠,其中2L来自饮食,7L来自分泌的消化液(涎液1.5L.胃液2.5L,胰液1.5L,胆汁0.5 L.十二指肠液1.5L)。小肠吸收了90%的水分,仅有1.5L左右排至结肠,结肠又吸收了其中90%的水分,最终仅有100-200ml水分随粪排出。如果小肠或结肠的吸收减少或分泌增加,粪便中水分稍有增加,即可造成腹泻。

  (一)渗透性腹泻或吸收不良性腹泻

  正常人食糜经过十二指肠进入空肠后,其分解产物已被胃液、胰液、胆汁及十二指肠液稀释,空回肠内容物呈等渗状态,电解质含量与血浆相似。如果摄入不吸收的 Mg2+或聚乙二醇溶液,或摄入乳果糖,或乳糖酶缺乏症者摄入乳糖等不能消化吸收的糖类,或消化不良,不能吸收的溶液增加了肠腔内液体的渗透压,这样血浆和肠腔内容物之间的渗透压差增大,血浆中的水分很快透过肠黏膜进入肠腔,直到肠内容物被稀释成等渗为止。各种原因的消化不良(不消化)或吸收不良亦可导致肠内容物增多。

  (二)分泌性腹泻

  肠道分泌主要由黏膜隐窝细胞完成,吸收则靠肠绒毛腔面上皮细胞的作用,当分泌量超过吸收能力时可致腹泻。刺激肠黏膜分泌的因子可分为四类:①细菌的肠毒素,如霍乱弧菌、大肠杆菌、沙门菌等毒素;②神经体掖因子,如血管活性肠肽 (VIP)、血清素、降钙素等;③免疫炎性递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④去污剂,如胆盐和长链脂肪酸,通过刺激阴离子分泌和增加黏膜上皮通透性而引起分泌性腹泻。各种通便药,如蓖麻油、酚酞、双醋酚汀、芦荟、番泻叶等也属于此类。

  肠道分泌电解质和水分的机制相当复杂。近年发现,肠黏膜隐窝细胞中的第二信使。如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钙离子等的增加是诱导黏膜分泌的重要环节。以霍乱弧菌的毒素和VIP为例,都是先与上皮细胞刷状缘上的受体结合,激活腺苷环化酶-cAMP系统。致cAMP浓度增高,引起大量肠液分泌。难辨梭状杆菌是通过钙离子增加而引起分泌性腹泻。

  (三)吸收功能障碍性腹泻

  由于食糜与吸收面接触障碍所致;如肠切除,肠改道术后及盲袢综合征等,常伴有细菌增殖、吸收不良及腹泻。肠黏膜正常,但因某种因素(如胰液减少)引起食物的消化不良。肠黏膜病变或因某些疾病(如小儿乳糜泻、成人热带及非热带脂肪泻等)使小肠绒毛减少或变形。又如肠黏膜正常,但由于肠系膜血管或淋巴管因淋巴瘤或炎症而发生梗阻。

  (四)运动功能紊乱性腹泻

  肠运动过快,食糜在肠管内停留时间缩短,投有充分吸收,可致腹泻。常见情况有:①肠道感染,炎症刺激肠管蠕动增强;②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结肠痉挛、蠕动增加(肠易激综合征);③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所致之腹泻亦属于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