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 内科 儿科 传染病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骨科 高血压 糖尿病 白癜风 肿瘤 性病 鼻炎 肾结石 肾虚 哮喘 腋臭 湿疹

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当前位置: 疾病 > 其他 > 降肝火的中草药有哪些
其他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鉴别 并发症 预防 治疗 饮食 饮食禁忌 经验 文章 问答 药品

降肝火的中草药有哪些

更新时间:2018-03-21

饮食刺激、熬夜成瘾,几乎人人都有肝火过旺的问题。也许平时意识不到,觉得身体并没有受太大影响,但是一些隐微小的症状正在发生,像大便秘结、眼睛发红、视力下降这些问题都与肝火离不开关系,所以今天为大家介绍几种降肝火最好的中药。

降肝火的中草药有哪些

1.1、降肝火的柴胡

柴胡性凉、微寒,入肝、胆二经,有和解退热、护肝解郁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肝经郁火、内伤胁痛、疟疾口苦目眩等证。中医治疗传染性肝炎的肝气郁滞型所用的柴胡疏肝散,其主要成分就是柴胡。常喝柴胡粥,同样可起到促进机体免疫、利胆、护肝等功效。

1.2、降肝火的夏枯草

说到夏枯草,或许大家一点都不陌生,一味清热去火的常用中草药。也在许多夏日凉茶制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广东的凉茶,夏枯草是重要原料。其实,夏枯草的功效远远不止清热去火这么简单。夏枯草性寒、味甘辛、微苦,入肝、胆经。具有化痰止咳、消肿祛瘀、降血压的功效。

1.3、降肝火的桑叶

新鲜脆嫩的桑叶既能清凉解毒又能补充体内的元素,具有散风除热、清肝明目的功效。此外,由于粗纤维多,能清热解毒、润肠通便、有效地缓解体内毒素堆积现象。

2.肝火旺的症状

2.1、食欲下降

肝火旺还可以导致孕妇恶阻,孕妇怀孕期间,肝火旺可表现为恶食挑食、眩晕口苦、呕吐苦水等。

2.2、容易发怒

肝火旺的人容易发怒烦躁,肝火旺盛时会使得交感神经兴奋,容易出现躁动,不耐烦。

2.3、头晕口干

一般情况下,如果肝火旺会对致身体上部有热,或上冲性特点,表现为头晕、面目红赤、红潮难退、易暴怒口干舌燥、口苦、口臭、头痛、头晕、舌苔增厚等,更甚者会晕厥、呕血等。

2.4、四肢无力

肝火旺导致全身倦怠无力、浑身没劲、身体闷热、嗜睡、容易疲倦等。

3.肝火旺的原因

肝火多由外界刺激引起,生闷气等都会引起肝火上升,所以调整自己的情绪也非常重要。

平时所吃的油腻、辛辣及化学合成的药物会加重肝脏的负担致使血液循环不畅,这时肝脏充血并且下腹腔静脉受压,就导致肝火上升。

如果体内血流不畅通,阻止肝脏在解毒过程中及下腹腔血液的回流也会使肝脏充血。

由于多数乙肝患者的肝脏存在病变,这就使得机体产生的许多有害物质和毒素在体内过多堆积,相比正常人来说,更容易导致肝火旺的发生。

降肝火喝什么茶

1.降肝火喝蜜糖红茶

冲泡红茶,再根据个人口味调适量蜂蜜、红糖。每天饭前喝1次,能温中养胃、护肝驱寒,适合肝火旺,脾胃功能不佳者。

2.降肝火喝决明子茶

决明子性微寒,泡出的茶有淡淡的青草香,味道较苦,对于肝火大的人,是个降火的良方,主要清热、疏通肝气。把单味炒决明子,直接泡茶饮用,直至茶水无色。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决明子富含大黄酚、大黄素、决明素等成分,具有降压、抗菌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3.降肝火喝枸杞茶

枸杞子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C等,具有补肝、益肾、明目的作用。可以泡茶饮用,还会缓解眼睛疲劳和酸涩。

降肝火食疗方

1.芹菜粥

新鲜芹菜60g(切碎),粳米100g,放砂锅内,加水如常法煮粥,每日早晚温热服食。应现煮现吃,不宜久放。

2.菊花粥

秋季霜降前,将菊花采摘去蒂,烘干或蒸后晒干,或阴干,然后磨粉备用。先以粳米100ml,加水如常法煮粥,待粥将成时,调入菊花末10-15g,稍煮一、二沸即可。

3.刀豆茶

刀豆根30g,加红茶3g,水煎服。

4.猪胆绿豆粉

猪胆汁120g,绿豆粉80g,拌匀晾干研末,每服6g,日2次。

审编医生
王慧护理咨询 副主任护师 医院:泰安市妇幼保健院

主治疾病:女性生殖器官疾病的病因、病理、妊娠、分娩的生理和病...详情>

其他相关问答

因化脓性扁桃体炎使用抗生素引起咽喉真菌感染发现后及 病情分析:你好,你的情况属于应用抗生素后引起的真菌感染,多是使用抗生素时间过久引起。建议在医生详细检查后,在用药治疗。指导意见:可以口服抗真菌药物,如斯皮仁诺、兰美抒等。口服药物副作用比较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我想咨询一下血项低还一直需要使用抗生素吗 白细胞只 病情分析:您好,根据您的情况分析,血象不高没有使用抗生素的指针。指导意见:建议立即停用抗生素,消炎药本来就有杀白细胞的作用,孩子不是炎症导致,继续服用只会加重不良反应。
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不可以使用抗生素 病情分析:你好,根据你叙述情况考虑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以使用抗生素指导意见:建议你,适当运动,多喝水,清淡饮食,保持良好心态,必要时可以考虑医院面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