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西医治疗:
西药治疗用于治疗慢性肝炎的西药很多,并主张以抗病毒治疗为主。
(1)抗病毒理想方案应为:①必须有抗病毒活性;②药物必须具备和抗原结合的特性;③必须有调控免疫的作用;④防止肝细胞损伤。目前尚无理想药物同时具备上述四个条件。
(2)抗病毒药物与用法:目前大多为联合用药。
①强的松+α-干扰素;
②胸腺肽+α-干扰素;
③双脱氧鸟苷+萘啶酸;
④鞣酸+木脂类复合物;
⑤胸腺肽+黄酮类药物;
⑥干扰素+肝细胞刺激因子(HGF);
⑦免疫球蛋白+(HGF)。
(3) 抗病毒药物的疗效:用抗病毒药治疗慢性肝炎,远期效果不理想。其原因有二,①病毒存在部位。 HBV中的超螺旋共价闭环形(CCCDNA)为HBV中复制的核心,在肝细胞核中复制。抗病毒药物不可能进入细胞内,更不可能进入细胞核,即使血液中抗病毒药物达到相当浓度,细胞内却达不到有效浓度,因此达不到抗病毒作用。②某些药物作用于病毒的一个环节,而不是病毒复制的全过程。如阿糖腺苷、无环鸟苷等对HBV-DNAp及双股HBV-DNA有作用;磷甲酸、苏拉明等对逆转单股HBVDNA有作用;干扰素使HBV前基因降解,阻止单、双股DNA及DNA合成,因此用药后血清HBVM有一过性转阴, 但HBV复制并未终止。因此停药后又出现阳性。
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应用中药治疗肝炎有以下思路方法:第一辨证论治:应用传统辨证方法(宏观辨证)即运用望闻问切手段和中医理论归纳分析,“司内揣外”。强调“探微求索”、‘防微杜渐”,追求辨证的精确入微。这种治法有利于辨证分型,有针对性地治疗特殊证型和特殊见症。但对慢性肝炎发病机理、肝功异常等现代医学研究尚嫌不足。第二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即针对现代医学对慢性肝炎发病机理、生化、免疫、病毒指标,结合宏观辨证的证型选药。因为这些药物难以直接杀灭病毒,故应针对下述问题考虑治疗。
(1)调控免疫:许多中草药对免疫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其中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的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白花蛇舌草、鱼腥草、黄连、黄柏、黄芩、栀子等;能提高白细胞数量及促进其吞噬功能者有灵芝、蘑菇、人参、黄芪、白术、甘草、金银花、补骨脂、山芋肉、女贞子、生地、鸡血藤、元参、益智仁、苡仁、紫河车等;能增加T淋巴细胞数量及提高其转化率者有白木耳、黄芪、yin羊霍、五味子、茯苓、桑寄生、红花、丹参、王不留、黄连、黄芩、蒲公英、地丁、水牛角、金银花等;能促进抗体形成或延长其半衰期者有鳖甲、元参、天冬、麦冬、沙参。肉桂、仙茅、菟丝子、锁阳、黄精,人参等;能抑制抗体形成的有大枣、黄芪、甘草、大黄、桃仁、牛膝、生地、当归、川芎、红花,丹参等。解裂免疫复合物的有柴胡、葛根、竹叶、防己、秦艽、徐长卿、豨莶、茜草等。
(2)降酶:降ALT归纳为疏肝理气、清泄邪热、健脾益气、,气血双补、活血化瘀、祛风解毒、攻补兼施、清热利湿、酸收、泻肺等降酶法。
①降低病人反应性:一部分慢性肝炎病人ALT持久不降与过敏体质有关。临床常有过敏现象,如慢性荨麻疹。皮肤划痕试验阳性或者瘙痒,过敏性鼻炎,外周嗜酸性细胞增高等表现。改变这些病人全身反应性,有助于改变肝细胞的通透性,减少酶的释放,从而达到降酶、的目的。能抑制反应性炎症,解除过敏状态的中药有丹皮、三七、徐长卿、白茅根、夏枯草、龙胆草、苦参等。
②调整肝细胞的酸碱环境:肝细胞处于偏酸环境则酶的释放少,因此许多酸味中药有降酶作用。对热象和毒邪较盛者选用酸寒之品,如牛膝、鱼腥草、马齿苋、酢浆草、白芍等;对脾肾虚者选用健脾固肾的赤石脂、乌梅、复盆子、山芋肉等。
③调整病人脂肪代谢:慢性肝炎病人脂肪代谢不正常,有ALT升高,轻则低酶,重则高酶,调整脂肪代谢有助于降酶。常用药物有生地、熟地、白术、苍术、山药、茯苓、丹皮、地骨皮、泽泻、茵陈、生山楂等。
(3)调整蛋白:
①提高白蛋白:因白蛋白降低和虚证有关,故多用补益法。对有轻度白蛋白降低者(白蛋白30.1~34.9g/L)在口服辨证论治中药基础上,加水牛角粉:1.5g,2次/日:有重度白蛋白降低者(白蛋白<30g/L),再加用三七粉1.5g,2次/日。
②降低球蛋白:球蛋白中主要是γ球蛋白升高,对有γ球蛋白轻度升高者(20.1%~30%),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重度γ球蛋白升高者(>30.1%)用三棱、莪术、桃仁,、红花;上述各类中一律加茜草、豨莶、萆藓等药物。
(4)消退黄疸:慢性肝炎重度黄疸(T.Bil>171μmo1/L)详见本节“淤胆型肝炎”。轻、中度黄疸根据胆红素的结合与排泄障碍分别论治。结合障碍(D/T. Bil<60%或更低=可用丹参,葛根;若系排泄障碍(D/TBil>60%,尿胆红素强阳性)可用行气破血药。
以上药物由于性味归经主治功能不同,均应根据证型选药组方。
预后:
慢性肝炎系难治性疾病之一,若为水平传播,肝功能正常,血清中肝炎病毒复制标志转阴后,肝细胞内复制标志尚未转阴,坚持治疗6~12个月可获痊愈而不复发。若系母婴垂直传播,则因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治疗难度很大,给予恰当治疗,坚持用药3~5年有可能阻断其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约有70%的丙肝呈慢性临床经过,主要表现为轻至中度ALT升高,若控制不好,则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约有15%~30%发展为肝硬化,10%左右发生癌变。乙、丙,乙、丁或乙、丙、丁重叠感染则预后更差。乙、丙重叠感染者约有80%发展为慢性重型肝炎, 70%左右癌变、乙、甲或乙、戊重叠感染的慢性乙肝,常常病情迅速恶化,临床类似于亚急性重型肝炎,但病死率高达90%以上。
疗效评价:(1) 临床基本治愈:①该证候的主次证消失;②肝脏肿大稳定无变动或回缩,肝区无压痛及叩痛;③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④乙型肝炎病人则要求病毒复制指标阴转而且HBsAg仍可阳性;⑤以上各项保持稳定6~12个月者。
(2)显效:①该证候中的主次证消失占半数以上或好转占三分之二以上;②肝脏肿大稳定无变动或回缩,肝区无压痛或叩痛;③肝功能检查正常或轻微异常, TTT≤8马氏单位,ALT(GPT)≤37. 5IU (正常值以30IU为准);④乙型肝炎病人要求病毒复制指标有一项阴转而HBsAg仍可阳性。
(3)好转:①该证候中的主次证消失占三分之一以上,或好转占半数以上;②肝脏肿大稳定无变动或回缩,肝区无压痛及叩痛;③肝功能检查较原检测值下降一半以上;④乙型肝炎病人的病毒复制指标有所下降而且HBsAg仍可阳性。
(4)无效:未达到上述标者。说明:本标准中“该证候的主次证”均按“消失”、“好转”、“无变化”,三级判定。
慢性肝炎近期临床基本治愈不难,但易出现病情反复。因此对住院病人一般不宜做出“痊愈”的判断;对住院或门诊病人,肝功能复常后,至少应随访与治疗1~2 年。若肝功能”始终保持正常,肝炎病毒复制标志始终阴性,则可认为达到治愈标准。感染性指标(HBsAg、抗-HBcIgG)转阴很难,有的甚至终身阳性。但对病人预后无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