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 内科 儿科 传染病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骨科 高血压 糖尿病 白癜风 肿瘤 性病 鼻炎 肾结石 肾虚 哮喘 腋臭 湿疹

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当前位置: 疾病 > 皮肤病 > 中医如何看待皮肤病   
皮肤病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鉴别 并发症 预防 治疗 饮食 饮食禁忌 经验 文章 问答 药品

中医如何看待皮肤病   更新时间:2014-05-15

皮肤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让我们在治疗过程中要保持一个较为平稳的心态,不能急,也不能有任何的求成心里。中医在治疗皮肤病的方面,有着较为深刻地理论和方法系统,这就为中医治疗皮肤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中医治疗皮肤病效果到底怎样呢?

祖国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是从人体的完整统一性出发,认识疾病必须先审证求因。皮肤病虽发于外,但其病因绝大多数是由于体内阴阳气血的偏盛与偏衰和脏腑之间机能活动的失调所致。所以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中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记载。又如《诸病源候论》载:“头面生疮系内热外虚,风湿所乘”。“肺主气,候于皮毛,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脾主肌肉,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身体告生疮”。这些都充分说明皮肤病与内脏的关系,也说明了古人早已开始认识内因是发病的根据,外因是发病的条件。

此外古人对一些细菌性、真菌性和皮肤寄生虫所引起的皮肤病亦早有认识,如《诸病源候论》记载:“之症状,皮肉隐疹如钱文,渐渐增长,或圆或斜,痒疼有匡廓,里生虫··一而癣内实有虫也”,等记载,这说明在公元七百多年时的隋朝我国医学虽然受科学条件限制不能分门别类的说出病原菌,但已确认某些皮肤疾病是由病原徽生物所引起。

总的来讲祖国医学对皮肤病病因的认识过去一般书籍记载均称三因学说,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我们认为不内外因可分别归入内、外二因之中故提倡内外二因。

一、七情:喜,怒、优、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生理反映,正常情况下一般说来是不会致病的,但如果情感过度兴奋或抑制,就会伤及五脏,造成五脏的病证,使五脏失调,而反映到皮肤表面发生皮肤病。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粟疮作痒属心火内郁,外感风邪”,这个病和现代医学所述之“.丘疹湿疹”、“急性皮炎”相类似。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古人所讲之“心”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心”不是一回事,不但包括现在的心,而且还包括大脑皮质在内,如心主神明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心火内郁,实质上是与精神情绪变化有关。

所以说七情变化,主要是思想倩绪的过激或过度抑郁而引起的,这个因素在皮肤病的病因学上也确实占一定的位置,应当给以重视。

二、饮食不节:饮食是营养的源泉,但如果没有节制,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味,或过于偏食,都会造成疾病,如《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说:“多食苦则皮搞毛拔,多食辛则筋急爪枯,多食甘则骨疼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一般来讲过食肥甘厚味,容易生热、生湿、生痰造成致病因素。暴饮暴食可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过饮醇酒可致湿热内蕴、醇酒中毒等。过于偏食可引起维生素缺乏等。中医书籍记载:“羹曹之亏”、“高粱厚昧,足生大疗”的病因即属此。这些都是饮食不节的致病因素。

三、劳倦过度:劳动是人的本能,是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的必要手段,但是过度疲劳,不注意休息或贪图安逸,不热爱劳动,都能使气血凝滞,肌肉、脏腑失其生理常态,而形成发病的因素,特别在这里还有一个意思是指房劳过度,同样可以反映到皮肤上来。如“肾气游风”就多生于肾虚之人,由于肾火内蕴,外受风邪所致。

四、体内脏腑功能失调:可产生风、寒、湿、燥、火等病理因素。如肾阳虚衰,阳气不足,寒从内生,则可产生寒凝气滞,使皮肤发生青紫斑块,或溃烂久不收口。又如心血不足,血虚风燥亦可引起皮肤瘙痒等。

以上就是中医中对皮肤病的治疗所提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这些建议对于治疗皮肤病都有着很好的效果。事实上,对于皮肤病这种长期的病症,中医的治疗效果对于我们的皮肤病还是很明显的,不过需要患者的长期坚持,并且中医治疗不会给患者带来其他身体损伤。

审编医生
杨彩英护理咨询 副主任护师 医院:玉田县医院

主治疾病:擅长艾滋病,高危行为风险评估及药物预防阻断指导,恐...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