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 内科 儿科 传染病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骨科 高血压 糖尿病 白癜风 肿瘤 性病 鼻炎 肾结石 肾虚 哮喘 腋臭 湿疹

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当前位置: 疾病 > 糖尿病足 > 从中医角度分析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鉴别 并发症 预防 治疗 饮食 饮食禁忌 经验 文章 问答 药品

从中医角度分析糖尿病足更新时间:2014-01-15

中医医学博大精深,其能够从疾病的病发机理入手对每一种疾病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分析,这也是为何会受到人们推崇和信赖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罹患糖尿病足这种疾病的人出现不断增加的趋势,本文特邀糖尿病足专家从中医角度对糖尿病足疾病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便于人们了解疾病的病发过程。

中医认为:糖尿病足的核心病因是气虚阳衰寒凝,气虚不能帅血,阳衰不能温煦,寒凝则血液瘀滞不行,久之则肢端坏死而成脱疽。糖尿病肢端坏疽属中医“消渴病”、“痹”、“脱疽”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消渴日久,气阴两虚,经脉瘀阻,血行不畅,肢端失养,加之湿热下注,热毒血瘀,而成脉痹、脱疽,具体如下:

(1)瘀血阻滞,脉络痹阻:消渴日久,因于阴虚燥热,阴液亏虚,燥热偏盛,热灼津血,而致血液浓缩,血液粘滞,血行涩滞瘀缓,或由于燥热伤阴耗气,使气阴两虚,无以运血,血行无力,或由于阴液亏虚,阴损及阳,阳虚寒凝,血脉失于温煦,均可使血行不畅,形成血瘀。血瘀一旦形成,因血脉痹阻,血行不畅导致肢体局部尤其是肢端失养而形成脉痹、脱疽。 临床与实验已表明,糖尿病坏疽患者普遍存在瘀血阻滞,脉络痹阻的病理改变。表现为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血液流变学异常,全血黏度增高,血小板凝集能力增高,凝血机制异常,纤维蛋白增高,纤维蛋白活力降低,微循环障碍,袢顶出现结节,管袢模糊不清,血流异常,断线呈现团块状,血细胞聚集,静脉袢和乳头下静脉丛扩张,袢周出现出血斑等,微循环导致异常改变体现了中医消渴病脱疽的本质。

(2)湿热下注,热毒蕴结:消渴病人由于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痰浊内生,病程迁延,脾气虚损,健运失司,津液不化,湿浊内生,或因气机阻滞,瘀血阻络影响津液正常代谢,出现湿邪阻滞。湿性重浊粘滞,出现足肿。若湿热下注则患处皮色暗红,肿胀疼痛,甚则溃破溢脓。 若淤血湿浊阻滞脉络,营卫壅滞,郁久化热,或患肢破损,复感邪毒,阴液更亏,导致脱疽,甚至肉腐、筋烂、骨脱。若热毒白炽盛可有全身发热烦热口渴,大便干结等全身症状,若殃及骨髓,则证属凶险。

(3)精血亏损,气阴两伤:临床观察消渴病,脉痹,脱疽等多发于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老年患者,此部分病人,因消渴日久,伤阴耗气,多有气阴两虚见证。而脉痹,脱疽形成之后,由于瘀血内阻,热毒血瘀等原因,进一步耗伤正气,导致阴伤气虚加重,阴阳俱虚,精血大亏,脱疽久不收口,新血不长,新肉不长,病情缠绵。

从糖尿病足疾病的病发机理可以看出,造成身上所患疾病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对于这种病因复杂的慢性疾病,建议人们,当发现身体上有糖尿病足症状出现的时候,要把握好糖尿病足疾病的最佳治病时期,选择正确的糖尿病足治疗方法,争取早日根治疾病。

审编医生
张金凤中医肛肠科 主治医师 医院:赣州市中医院

主治疾病:痔疮,肛裂,肛周脓肿,肛瘘,肠炎...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