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脾为生气之源,是指脾为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脾的这一作用依赖于脾主运化的功能。脾将饮食物消化吸收,变化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运输布散至全身。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即是对脾运化水谷精微,布散全身,维持正常功能的概括。
脾主运化,脾胃化生之水谷精微,能够充养先天精气,并与自然界之清气相互结合构成人体一身之气,从而发挥充养全身、促进各脏腑组织功能正常进行的作用。正如《类经。脏象类》所说:“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医方考。脾胃证治》亦云:“夫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脾气健运,气血化源充足则脏腑得养,机体功能正常;若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则脏腑失养。机体虚弱。“元气之充足,皆有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也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故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肾为生气之源,是指肾为元气生成之源。元气发源于肾,是由先天之精所化,故又名先天之气。元气虽有先天之精所化,但其形成必须赖后天之精充养,才能不断发挥作用。其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而后天之精则源于饮食水谷,是人出生后、由脾胃运化而形成的水谷精微中、供脏腑应用后剩余的部分,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密切相关:先天之精能推动和激发后天之精,后天之精则能培育和充养先天之精,两者相互为用,共同构成肾中之精,并化生肾中之气,即元气。故曰:肾为生气之源。正如《医门法律》所说:“人身血肉之躯皆阴也,父母构精时一点真阳,先身而生,藏于两肾之中,而一身之元气由之而生,故谓生气之源。”《脾胃论》亦云:“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综上所述,肺主一身之气与脾肾为生气之源,是从不同的方面强调肺脾肾三脏对于气的重要性。实际上,肺脾肾三脏相互之间是互助互用、密切联系的:肺司呼吸,“肺为五脏之天”(《理虚元鉴》);脾主运化,脾为“后天之地”,后天之“天”“地”相合,共同化生后天之气,故有“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之说。肺司呼吸,肾主纳气,“肺肾之气相通,肺主气发源于肾”(张志聪),故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类证治裁》)。而后天之气又不断充养、培育肾中的先天之气,二者互生互用,共同构成一身之真气。此一身之真气通过三焦敷布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腠,发挥其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维持人体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皆能影响一身之气的形成,导致气的生成不足,功能减弱,或导致肺脾气虚、肺肾气虚、脾肾气虚等。临床上对于气虚病证的治疗,从肺脾肾调治,常获卓效。故此《理虚元鉴》云:“理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一身之根,知斯三者,治虚之道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