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 内科 儿科 传染病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骨科 高血压 糖尿病 白癜风 肿瘤 性病 鼻炎 肾结石 肾虚 哮喘 腋臭 湿疹

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当前位置: 疾病 > 房颤 > 射频消融治疗房颤
房颤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鉴别 并发症 预防 治疗 饮食 饮食禁忌 经验 文章 问答 药品

射频消融治疗房颤

更新时间:2024-03-13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在因心律失常住院的病人中,有近33%为房颤患者,且房颤患病率具有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的特点,在40~50岁人群中患病率小于 0.5%,但到 80岁时患病率则可升高达5%~15%。近年来,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在房颤治疗中的作用发展很快,在疗效和安全性上都有很大进步。对于符合适应征的患者,射频消融术的疗效要优于药物治疗。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对术前术后准备工作及手术过程的大致了解可以帮助患者消除部分紧张情绪,那么我们就来讲一讲“射频消融治房颤,手术前后的准备”。

“带齐资料,收好药,个人物品整理好”

择期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住院周期一般为一周左右。入院时,需将个人的相关检查结果整理好交给主治医生,以便制定具体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化验单(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免疫、甲状腺功能等)、检查单(胸片、超声心动图)还有十分重要的心电图以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其中,除房颤发作时记录到的心电图或Holter外,最好能找到既往窦性心律即房颤未发作时正常心电图;术前房颤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长时间的心房顿抑,容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所以术前应常规行食道超声(TEE)检查,检查是否有血栓形成

为防止特殊用药短缺,请在入院前带上原先服用的一切处方药,比如降压药、降糖药等等。通常,房颤射频消融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不要自行停用,应向主治医生报告目前用药情况,并遵医嘱决定是否停药。

入院前最好不要化妆和涂指甲油,穿舒适的便服,准备宽松一点的裤子或其他下装,方便术后活动。最好不要携带首饰(包括结婚戒指和手表)及其他贵重的物品。

“术前禁食,术中醒,严重不适早报告”

为避免术中呛咳或者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等,通常术前禁食、水8-12小时。手术开始的前一天晚上可以正常饮食。但是午夜12点之后避免进食及进水或者咀嚼其他食物。如果因为服药必须饮水,那么尽量只喝一小口水。刷牙时也要避免大量吞咽水。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在导管室进行。手术开始前,护士会帮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即在手上埋置留置针,连接一些监测设备,比如心电图监测、血压监测、血氧监测等。术前行常规消毒和铺巾(颈部,胸部、手臂及腹股沟区将会进行消毒),手术部位局部麻醉

手术过程中,患者一般保持清醒状态。经腹股沟穿刺部位送导管至心脏,并进行心电检查和消融治疗。消融过程中可能会有轻微的胸部不适感或烧灼感。术中应保持安静,制动,并避免深呼吸。如果在术中感到明显疼痛,应及时报告给医生或护士,但不要自己乱动。手术过程将会持续2~3小时,结束后医生将会撤除导管并在穿刺点加压包扎防止出血。穿刺点伤口较小,一般不需要缝线。

“短期制动,早下床,规律服药和复查”

手术结束后,为确保伤口有效止血,需要加压包扎,在伤口处放置沙袋,有效制动6-8小时。因此,建议必要时可提前准备好进食用的吸管和排便用的尿壶等。

术后无须长期卧床休息,可做适当的活动帮助恢复身体的功能(如短时间散步),但应避免过于剧烈的活动。通常术后48小时即可正常活动,但是在一个星期内应避免举起超过10磅的物品。术后五天内不要游泳,洗澡尽量采用淋浴,避免盆浴,保持穿刺点干净和干燥。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的前3个月,因心房肌顿抑的存在,心房机械收缩功能不能立刻完全恢复,通常术后2~3个月需服用抗凝药,预防血栓形成。3个月后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了解有无房颤复发,咨询医师后决定可否停用抗凝药物。

房颤射频消融能量对心房的损伤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因此房颤消融术后3个月内仍有可能出现房颤、房扑、房速等的发作,即早期复发。此时,房扑或房速为房颤导管消融改良后心房激动变规律的表现,无需特别焦虑,可向医生咨询后适当服用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进行电复律,因为3个月后仍有60%的机会恢复正常窦性心律。如上所述,当出现心慌症状时,首先要去做一份心电图或进行24小时Holter检查,证实确为心律失常复发。因为很多时候可能仅是术后早搏比较多引起的症状。如果3个月后再无房颤、房扑、房速等发作,说明此次房颤手术成功,术后3个月需做超声心动图评价心房功能是否恢复。若3个月后房颤仍反复发作,可以考虑再次手术。

此外,术后3个月后,患者尚需监测房颤是否发作。如果出现心慌的症状,随时做心电图。如果没有症状,需每个月复查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确保没有无症状的房颤发作。

审编医生
赵士超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治疾病:心血管内科领域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及急危重症的...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