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 内科 儿科 传染病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骨科 高血压 糖尿病 白癜风 肿瘤 性病 鼻炎 肾结石 肾虚 哮喘 腋臭 湿疹

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当前位置: 疾病 > 感染性心内膜炎 >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
感染性心内膜炎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鉴别 并发症 预防 治疗 饮食 饮食禁忌 经验 文章 问答 药品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寒战发烧、心脏杂音、贫血、脾肿大、咳喘、憋气、不能平卧

  症状:

      1.发热最常见,热型多变,以不规则者为最多,可为间歇型或驰张型,伴有畏寒和出汗,亦可仅有低热者,体温大多在37.5~39℃之间,也可高达40℃以上,3%~15%患者体温正常或低于正常,多见于老年患者和伴有栓塞或真菌性动脉瘤破裂引起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严重心力衰竭,尿毒症时,此外尚未诊断本病前已应用过抗生素,退热药,激素者也可暂时不发热。

  2.70%~90%的患者有进行性贫血,有时可达严重程度,甚至为最突出的症状,贫血引起全身乏力,软弱和气急,病程较长的患者常有全身疼痛,可能由于毒血症或身体各部的栓塞引起,关节痛,低位背痛和肌痛在起病时较常见,主要累及腓肠肌和股部肌肉,踝,腕等关节,也可呈多发性关节受累,若病程中有严重的骨疼,应考虑可能由于骨膜炎,骨膜下出血或栓塞,栓塞性动脉瘤压迫骨部或骨血管动脉瘤引起。

  3.老年患者临床表现更为多变,发热常被误诊为呼吸道或其他感染,心脏杂音亦常被误认为老年退行性瓣膜病而忽视,有的可无发热和心脏杂音,而表现为神经,精神改变,心力衰竭或低血压,易有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和肾功能不全。

  4.体征主要是可听到原有心脏病的杂音或原来正常的心脏出现杂音,在病程中杂音性质的改变往往是由于贫血,心动过速或其他血流动力学上的改变所致,约有15%患者开始时没有心脏杂音,而在治疗期间出现杂音,少数患者直至治疗后2~3月才出现杂音,偶见治愈后多年一直无杂音出现者,在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中,右侧心瓣膜损害不常见,2/3的右侧心脏的心内膜炎,特别是侵犯三尖瓣者,赘生物增殖于心室壁的心内膜以及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时,也可无杂音,但后者罕见。

  5.皮肤和黏膜的瘀点,甲床下线状出血,Osler结,Janeway损害等皮损在近30年来发生率均有较明显下降,瘀点是毒素作用于毛细血管使其脆性增加破裂出血或由于栓塞引起,常成群也可个别出现,其发生率最高,但已由应用抗生素前的85%下降到 19%~40%,多见于眼睑结合膜,口腔黏膜,胸前和手足背皮肤,持续数天,消失后再现,其中心可发白,但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引起的脂质微小栓塞也可出现眼结合膜下出血,因而有人认为中心为灰白色的瘀点要比黄色者重要,全身性紫癜偶可发生,甲床下出血的特征为线状,远端不到达甲床前边缘,压之可有疼痛,Osler结的发生率已由过去50%下降至10%~20%,呈紫或红色,稍高于皮面,1~2mm,大者可达5~15mm,多发生于手指或足趾末端的掌面,大小鱼际或足底可有压痛,常持续4~5天才消退。

  6.脾常有轻至中度肿大,软可有压痛,脾肿大的发生率已较前明显地减少,对不能解释的贫血,顽固性心力衰竭,卒中,瘫痪,周围动脉栓塞,人造瓣膜口的进行性阻塞和瓣膜的移位,撕脱等均应注意有否本病存在,在肺炎反复发作,继之以肝大,轻度黄疸最后出现进行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即使无心脏杂音,亦应考虑有右侧心脏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

        体征:

  1.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起病急骤,病程短,病情较重,常为全身感染的一部分,主要为败血症的症状,如高热、寒战、进行性贫血、肌肉关节疼痛、乏力、多汗等。此外可发生急性心力衰竭、器官栓塞及转移性脓肿,并出现相应的症状。 瓣膜受损或腱索断裂时,可短期内出现高调的杂音或心脏杂音迅速变化。手掌及足底常易出现栉斑样或小结节状出血点,无压痛,称詹恩威(Janeway)结。部分病人眼底可见小出血区,中心呈圆形白点,称罗特(Roth)点,此外,可有急性心力衰竭及器官栓塞的体征。病程短而急,如不积极治疗,多在6周内死亡。

  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起病缓慢,发热,热型不规则,体温常在37.5~39℃之间,或伴畏寒、心悸、胸闷,气短、消瘦乏力,亦可有肌肉关节酸痛。心功能不全呈缓慢进展,后期可有器官栓塞症状出现。新出现病理性杂音,原有的病理性杂音强度增加二级以上或杂音的性质、强度突然改变,表明赘生物破裂或腱索、瓣膜破裂,心肌脓肿可致房室传导阻滞引起心律失常。浅表损害:如瘀点,多见于颈、胸、口腔及眼结合膜,其中心呈白或浅黄色;条纹状指甲下出血、杵状指趾;Osler结,位于指趾末节腹面,足底或大小鱼际处,呈红色或紫红色,略高于皮面,有明显压痛;hneway:结,系位于手掌或足底的无痛性小结节。内脏损害:如Roth点,系视网膜有中心灰白的絮状出血区;颅内如颅底菌性动脉瘤及弥漫性脑膜脑炎;肾脏病变如显微镜下血尿,局灶性肾炎及球性肾炎;心脏病变如心肌炎、化脓性心包炎及心肌脓肿。以上病变根据病理损害部位及程度,出现相应症状及体征。栓塞表现:多见于病程后期,甚至在体温已降至正常后;约1/3病人以栓塞为首发症状。脑栓塞,最多见,常发生于大脑中动脉,有偏瘫、失语等症状;肾栓塞引起腰痛、肉眼血尿;脾栓塞引起左上腹剧痛、压痛,随膈式呼吸及体位改变而加剧,有时可闻及脾区呼吸摩擦音;冠状动脉栓塞引起急性心肌梗死;肠系膜动脉栓塞引起急性腹痛、呕吐、血便或似肠梗阻症状;肢体动脉栓塞致肢体剧痛、苍白,温度降低,脉搏消失,以后发生干性坏疽;肺动脉栓塞可致急性右心衰竭或引起突然胸痛、气促、紫绀,或咯暗红色粘稠血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