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脑血栓形成一般多见于中年以上和老年人,60岁以上有脑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病人最易发生。部分病人发病前有前驱症状,如头晕,一过性肢体麻木无力等TLA症状。起病较缓慢,多在夜间睡眠中发病,次晨醒来才发现半身肢体瘫痪;部分病人白天发病,常先有短暂缺血发作症状,以后进展为偏瘫。脑血栓病人多数发病时无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等症状,局灶征缓慢进展多在数小时或2~3天内达到高峰。少数病例脑梗死范围较大,或累及脑干网状结构,则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同时合并严重脑水肿,也可伴有颅内高压症状。
1.临床分型
(1)可逆性脑缺血发作:又称可逆性脑缺血神经功能障碍,它不同于短暂脑缺血发作,在于24h后临床症状尚未完全恢复,常伴有或大或小的梗死病灶,但尚未导致不可回逆的神经功能损害,或因侧支循环代偿较好、血栓溶解、脑水肿消退等原因,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3周以内完全缓解而不遗留后遗症。
(2)进展性卒中:脑血栓形成多属于此型,由于血栓逐渐发展,脑缺血、水肿的范围继续扩大,症状逐渐进展,由轻变重,直到出现完全性卒中,称为进展性卒中,常历时数天甚至数周。
(3)暴发型:少数脑血栓形成,发病急骤,累及颈内动脉主干,病人常很快昏迷,伴有脑水肿、颅内高压症状,完全性偏瘫、失语等,症状和体征很像脑出血,但CT扫描常能帮助鉴别,称为暴发型或类脑出血型。
2.定位诊断 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常与梗死血管的供血状况直接有关。根据其症状可以做出定位诊断。
(1)颈内动脉系统脑血栓的共同特点是一侧大脑半球受累,出现病变对侧三偏症状: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如优势半球损害,尚可出现失语。其中:
①大脑中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外侧面包括额叶、顶叶、颞叶、脑岛的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白质,深穿支则支配基底节和内囊膝部及前1/3。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是最容易发生闭塞的脑血管。主干闭塞及深穿动脉闭塞时,常可引起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以及失语(优势半球);皮层支闭塞则分别可引起失语、失用、对侧偏瘫(上肢重于下肢)、感觉障碍等。
②大脑前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前3/4包括旁中央小叶、胼胝体的前4/5和额极,其深穿支则供应内囊前肢和尾状核。大脑前动脉皮层支闭塞常可引起对侧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并伴有排尿障碍(旁中央小叶),强握、吸吮反射、智力及行为改变(额叶)。深穿支由于累及纹状体内侧动脉——Heubner动脉,常出现对侧上肢及颜面中枢性瘫痪。但临床上大脑前动脉闭塞较少见。
(2)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脑干和小脑及大脑后动脉血供区。其中:
①大脑后动脉:主要供应枕叶、颞叶底部、丘脑和中脑等。主干闭塞常引起对侧偏盲和丘脑综合征。深穿支包括丘脑穿通动脉、丘脑膝状体动脉,一旦闭塞时常可引起丘脑综合征,包括偏轻瘫、偏身感觉障碍、丘脑性疼痛、舞蹈手足徐动症、半身投掷症,垂直性凝视麻痹等症状。
②椎动脉:主要供应延髓、小脑后下部及颈髓上部,其分支较多。椎动脉主干闭塞,常引起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亦称Wallenberg综合征。对侧痛温觉和同侧颜面痛温觉减退、Horner征、前庭神经和Ⅸ、Ⅹ脑神经障碍,和小脑共济失调。如累及椎动脉内侧分支,则可引起延髓内侧综合征,对侧上下肢瘫和同侧舌瘫,伴有对侧深感觉丧失。但有时一侧椎动脉闭塞由于代偿可不出现症状,只有两侧椎动脉供血不足时,才出现症状。
③基底动脉:基底动脉分支较多,主要分支包括:小脑前下动脉、内听动脉、旁正中动脉、小脑上动脉等,临床表现也比较复杂,常构成各种综合征。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可引起脑桥软化,使病人迅速死亡,或产生闭锁综合征,患者四肢瘫痪(包括颜面),不能讲话,但神志清楚,并能用睁眼、闭眼活动表示意思。临床常见的基底动脉分支引起的综合征,如Weber综合征: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瘫;Millard-Gubler综合征:同侧面神经和展神经麻痹,对侧偏瘫和感觉障碍;Foville综合征,病侧凝视麻痹。内听动脉病变则常引起眩晕发作,伴有恶心、呕吐、耳聋等症状。
1.可能有前驱的短暂脑缺血发作史。
2.安静休息时发病较多,常在清晨睡醒时发病。
3.症状常在几小时或较长时间逐渐加重,呈进展性卒中型。
4.意识常保持清晰,而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则较明显。
5.发病年龄较高,60岁以上发病率显著增高。
6.常有脑动脉硬化和其他器官的动脉硬化。常伴高血压、糖尿病等。
7.脑脊液清晰,压力正常。
8.根据上述辅助检查即可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