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 内科 儿科 传染病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骨科 高血压 糖尿病 白癜风 肿瘤 性病 鼻炎 肾结石 肾虚 哮喘 腋臭 湿疹

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当前位置: 疾病 > 急性胰腺炎 >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急性胰腺炎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鉴别 并发症 预防 治疗 饮食 饮食禁忌 经验 文章 问答 药品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西医治疗:

       1.水肿型胰腺炎的治疗

  (1)低脂流质食物:开始宜少量进食,如无不适可稍许逐渐增加;病情较重、腹痛胀甚者应禁食并可进行胃肠减压,以减少胰液分泌,腹痛等症状缓解后可试进少量低脂流食。

  (2)止痛药物:常用度冷丁50~100mg,肌肉注射,必要时可每6~8小时重复1次。

  (3)抗胆碱能药物:可用阿托品0.5mg,肌注,可与度冷丁合用。本品可协助度冷了解痉止痛,同时还可减少胰酶的分泌。

  (4)补充液体:包括晶体与胶体液,禁食音每日应补充3000~4000ml液体,静脉输入,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禁食解除后输液量可逐渐减少。

  (5)可使用一般剂量的抗生素,肌注或静脉滴注。如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等。

  2.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治疗

  (1)同水肿型病情较重者的治疗。

  (2)在禁食、胃减压的同时给予胃肠外营养(TPN),以维持热量和水电解质的需要。TPN的应用可使胃肠道完全休息,也减少了胰液的分泌。每日热卡为125.6~251.2KJ (30~60kcal)/kg体重。

  (3)液体补充更应注意多种电解质如钠、钾、钙、镁等离子的平衡。

  (4)抑制胰酶分泌和活力的药物①抑肽酶有抑制胰蛋白酶作用,应尽早大剂量应用,常用量为10~20万U/天。一般用1~2周即可。②胰高糖素有抑制胰液分泌作用,应用剂量为每小时 10~20μg/kg体重,静脉注射或滴注。③5-氟脲嘧啶可抑制DNA和RNA合成,减少胰腺分泌,对胰蛋白酶有抑制作用,用量为每日500mg,加入 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另外还有降钙素、生长抑素等,以上药物疗效都不肯定。抗胆碱能药物在肠麻痹时禁用。近年又有两种新药用于治疗本病:FOY:有很强的抑制胰蛋白酶、激肽、纤溶酶、凝血酶和补体系统的活力,用量为100mgFOY干冻粉剂溶于5ml蒸馏水中,然后用5%葡萄糖液500ml稀释,静脉缓慢滴注,勿溢出血管外,可有暂时性血压下降、恶心、皮疹以AST和BUN 轻度增高的不良反应。Miraclid:有抑制多种胰酶的作用,能改善微循环,稳定溶酶体膜,用量为每日20~25万U,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

  (5)抗感染要加强,应用较大量广谱抗生素如头孢菌素,同时要注意霉菌的感染并及时给予抗霉菌治疗。

  (6)腹膜灌洗。用以清除腹腔内的大量渗液,其中含有胰蛋白酶及多种有毒物质,减少这些物质的吸收。

  (7)维护循环、呼吸和肾脏功能。如休克时补足血容量、应用升压药及酌情短期应用大剂量激素,ARDS时早期切开气管,使用呼气未正压人工呼吸器,短期大剂量激素和大剂量利尿剂的应用,急性肾衰时的少尿期控制液体入量,纠正高血钾、低血钠和酸中毒,进行腹膜透析或血透析等。对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例要实施有效的监护。

  (8)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1.辨证治疗:(1)肝郁气滞: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通里。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合清胰汤1号加减。柴胡疏肝散重在疏肝理气,主治肝郁气滞。方中柴胡疏肝,枳实、香附理气,三药同用共奏疏肝理气之功;白芍养血柔肝,并助柴胡解郁清热,与甘草配合缓急止痛和胃;川芎活血,加郁金行气解郁并祛瘀,二药共起止痛之效。清胰汤1号重在清胰通里,主治郁热内结、腑气不降。方中黄芩、黄连。(或胡黄连)清热和胃,木香、元胡理气活血止痛,生大黄(后下)泻热通腑,甘草调和诸药,白芍功效同上。如恶心呕吐重,加半夏、陈皮,或并用生姜汁滴舌。如大便秘结重,加芒硝冲服。(2)脾胃实热:治法: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方药:大承气汤加味合清胰汤1号。大承气汤加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合清胰汤1号重在清热解毒、通腑攻下,主治热盛于里,腑气不通。方中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祛除里热;大黄、芒硝泻阳明实热,通便存阴;枳实、厚朴下气除满,辅助泻热;柴胡、黄芩清疏肝胆;白芍敛阴止痛并助以清肝胆;黄连清胃除烦,配木香、元胡调理气机,加半夏和胃降浊止呕并以生姜助之,加甘草调和诸药并增加和胃之力。本证型常常兼有较明显血瘀之征象,可选加丹参、丹皮、当归等。口渴重加花粉、芦根。(3)肝脾湿热:治法:清利肝脾,内泻热结。方药:大柴胡汤加味。大柴胡汤加茵陈、栀子、虎杖、公英、厚朴、郁金重在清利肝脾湿热并泻阳明之热;主治肝脾湿热,阳明热结。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黄芩、茵陈、栀子、虎杖、公英清热燥湿、清热利湿解毒,并以白芍、元胡相助共奏清利肝胆之功;大黄、枳实、厚朴泻阳明热结;半夏和胃降浊以治呕逆,更以生姜、大枣助半夏和胃止呕并调和诸药。如大便溏而不畅、腹胀纳差等湿热兼脾虚征象明显者加茯苓、白术、陈皮、木香;血瘀征象明显加丹参、郁金、赤芍。(4)蛔扰胆胰:治法:清胰驱蛔,理气通里。方药:清胰汤2号加减,本方重在清热燥湿、疏肝理气驱蛔;主治蛔虫上扰,肝胆郁滞,湿热内蕴。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木香行气止痛,白芍柔肝止痛,三药共起疏肝开郁、行气祛滞止痛之效;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槟榔,使君子、苦楝根皮驱蛔消积除胀;芒硝泻热通里。方中驱蛔药不可久用,一般用3~5天或蛔虫驱除即止。如无效亦应停用改用他法,如针灸、西药等。黄疸明显加茵陈、虎杖、郁金;神疲纳差加茯苓、白术、党参;胁痛重加元胡、川楝子;血瘀征明显加丹参、赤芍。上述四类征型中前3型分别多见于轻度、重度及胆源性胰腺炎,第4型见于胆道或胰管蛔虫所致的急性胰腺炎,有时临床还可见到重症胰腺炎的危重患者或因治疗不当,不及时所致的变证即热邪内陷,气阴耗竭型,治法为益气固脱、增液生津兼通里泻热存阴。方用增液承气汤加减:人参、麦冬、元参,生地、栀子、元胡、大黄(后下),芒硝(冲),口服或胃管注入至病情缓解。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和病机及其发展变化,包含有郁(气机郁滞)、瘀(血行瘀阻)、热(实热或湿热)、结(实邪结聚)、厥(气血逆乱、衰败)五个环节,故其治则总宜理气开郁,活血化瘀,通里泻下,清热解毒或燥湿为主,其中热、结为中心环节,故清里通下尤为重要,宜尽早实施,不可拖延,此为治疗成功的关键。但通下亦应适度,过则伤正。如生厥逆变证,则当益气固脱救逆兼以通下,万不可一味攻伐而犯虚虚之戒。病情缓解后的恢复期当以调理脾胃、固复正气为主。治以益气健脾,柔肝养阴,兼活血化瘀。2.简易方治疗(1)活血止痛散(大黄、王不留行、乳香、没药、青黛、菖蒲、郁金,加蛋清调制成膏状),外敷于腹部剧痛部位可止痛。(2)消炎散(芙蓉叶、大黄、黄芩、黄连、黄柏、泽兰叶、冰片,共研细末用黄酒或酒精调),敷于胰脓肿囊肿处。(3)生大黄30~60g,水煎服,每1~2小时1次,每日5~8次。适用于腑实型患者。(4)生大黄粉9~15g,玄明粉15~30g,用开水冲成200ml,分3次口服或鼻饲,2~4小时1次。服药后呕吐者过半小时再服,服1剂后3~4小时无腹泻再服1剂;200ml药液口服 100ml,另100ml保留灌肠,以得泻为度。用于水肿型或出血坏死型胰腺炎。(5)生大黄(后下)、柴胡各10~209,红藤30~50g,1~2剂/日,水煎服,用于水肿型胰腺炎。(6)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2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7)茵栀黄注射液40ml加10%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于黄疸明显的胰腺炎。

        中药治疗:

  (1)清胰丸(柴胡、黄芩、半夏、薤白、瓜蒌、枳实、川楝子、白芍、生大黄),用于肝郁气滞型。每丸9g,每日2次,每次1丸。

  (2)生大黄片,每次10片,每1~2小时1次,每日5~8次。适用于腑实型。

  (3)生大黄冲剂,每次25g,用法及主治同上。

  (4)生大黄糖浆,每次12ml,用法及主治同上。

        针灸治疗:

  1.针灸选取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中脘、内关、胆俞、梁门、三阴交、下巨虚等穴位针刺,对胰腺脓肿和假性囊肿可在病变部位下缘围刺。

  2.耳针取耳甲艇部位的胰胆穴,可针刺或贴敷。

       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轻症患者一般不用禁食,可进清流食,并按其辨证分型单纯服中药汤剂即可治愈,如患者发烧、白细胞增高应加用抗生素治疗。重症患者(多为出血坏死型)在服中药治疗的同时,还必需并用西医的综合治疗包括各种抢救措施,还可用针灸等减轻症状。服药困难者可鼻饲,胃肠减压的患者从胃管注入中药前应先抽净胃液,对少数呕吐频繁暂时未能缓解者可改用中药灌肠。重症患者呈现热结阳明的麻痹性肠梗阻症状时要重用通里攻下药,并酌情实施反复腹腔穿刺抽液或腹腔灌洗等措施,在脓肿或假性囊肿形成时要重用清热解毒药和抑菌消炎的抗生素药物,同时外敷消炎散并重用峻下逐水药如大陷胸汤,服药后如腹泻剧烈出现脱水征象时,可补液纠正之,胰腺假性囊肿患者经治疗热象基本消退后应重用活血化瘀药。胰腺炎恢复期应注意调理脾胃功能,可服用健脾益气、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以善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