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或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突出的病征,病毒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因此,常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乳腺炎、卵巢炎等症状。
“痄腮”。冬季易发此病,多见于5--10岁的儿童。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及病人接触后传染,多发于人群聚集处,如幼儿园、学校、军营等。一旦你孩子患过流行性腮腺炎,将永远不再患此病,因为他已经能终身免疫。大多数地区要求学龄前儿童注射疫苗。如果未建立终身免疫,则需被动注射抗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疫苗。接种麻、风、腮三联疫苗或腮腺炎疫苗可预防本病的发生。本病前期症状一般较轻,表现为体温中度增高、头痛、肌肉酸痛等。腮腺肿大常是本病的首发体征,持续7--10天,常一侧腮腺先肿,2--3天后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有时肿胀仅为单侧,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有疼痛及触痛,表面皮肤不红,可有热感,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肿痛在3--5天达到高峰,一周左右消退。常有腮腺管口红肿。同侧咽部及软腭可有肿胀,扁桃体向中线移位;喉水肿亦可发生;上胸部亦可出现水肿,躯干偶见红色斑丘疹或荨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给患儿带来很大痛苦,腮腺疼痛难忍,少数病人的胰腺、脑膜、脑、肝和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本病对机体的严重危害并不只是腮腺本身,而是它的并发症,应高度警惕和防治并发症。
流行性腮腺炎(流腮)在公元前640年《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有记载,是最早记载的临床疾病之一,属于时疫病,中医叫“痄腮”、“蝓蟆瘟”等。
公元5世纪Hippocrates首先描述了本病的临床特点,从他记载至今对本病研究认识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8世纪初至19世纪中,确认本病有广泛的流行性,至19世纪已在全世界流行;第二阶段对本病的临床表现研究更为准确,主要是腮部及颈部的肿大,并认识到有非典型的病例存在,同时也发现有其他表现,甚至在没有耳下腺肿大或耳下腺肿大很轻微时,就有面神经炎症。因此在1984年Romanovski就把流腮分为二个主要型:肿瘤型腮腺炎(parotitis sarcosa)及神经型腮腺炎(paratitis nervosa)。 1883年Troiski就认为脑膜炎、睾丸炎并不是流腮的合并症,而是同一病原引起的临床常见的一种类型,并与其他学者认为流腮是局部损害的疾病的观点相反。在这一阶段也证明了本病是一种传染病,故在19世纪末对它的临床、发病机理、病理解剖、传染性、流行病学等方面就已有了较丰富的观察。第三阶段是开始实验动物感染的研究,1930年在传染猴子时,得到与人一样的腮腺炎表现。1934年Johnson同Goodpasture从患者唾液中首次分离到病毒,并发现鸡胚是病毒的敏感宿主,这推动了对流腮病毒及本病认识在理论上的发展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