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 内科 儿科 传染病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骨科 高血压 糖尿病 白癜风 肿瘤 性病 鼻炎 肾结石 肾虚 哮喘 腋臭 湿疹

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当前位置: 疾病 > 脑梗塞 > 脑梗塞的发病机制
脑梗塞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鉴别 并发症 预防 治疗 饮食 饮食禁忌 经验 文章 问答 药品

脑梗塞的发病机制

更新时间:2013-08-11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那么对于导致脑梗塞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大家都知道多少呢?想必很多人都是有些模糊不清的吧。没关系,下面就一起来系统的了解一番。

1.血管壁病变 正常血管内皮细胞是被覆血管内膜的一层光滑的细胞群,它不仅仅是血液和组织的屏障,还具有其他多种功能。一般认为是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和损害可使内皮细胞剥离,血浆成分主要是脂类物质的浸润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内膜内平滑肌细胞增殖,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一过程更容易发生。

持续的高血压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高血压可通过直接作用于直径50~200μm的脑小动脉,如脑底部的穿通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旁中央支,导致这些小动脉发生血管透明脂肪样变、微栓塞或微动脉瘤形成,亦可通过机械性刺激和损伤直径大于200μm的较大血管或大血管的内皮细胞,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时,动脉内膜增厚容易出现溃疡面,在溃疡处内膜下层分泌一些物质如胶原及凝血因子促使凝血酶形成,凝血酶、纤维蛋白与黏附在溃疡面的血小板共同作用导致血栓形成,即动脉粥样硬化板块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阻塞脑血管,导致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中止。

2.血液成分的改变 血液有形成分中,尤其血小板极易黏附在病变血管内膜处,黏附聚集的血小板,能释放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加速血小板的再聚集,极易形成动脉附壁血栓。血液成分中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等含量的增加,可使血液黏度增高和红细胞表面负电荷降低,导致血流速度减慢,以及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白血病、严重贫血等,均易促使血栓形成。

血液流变学改变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动物实验模型发现红细胞比容增高可降低脑血流量,如果同时降低动脉压则容易发生脑梗死。也有人认为低切黏度升高对脑血栓形成影响较大,且多发生在熟睡与刚醒时,这与脑梗死发生时间相吻合。

3.血流动力学异常 血压的改变是影响脑血流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血压过高或过低都可影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当平均动脉压低于9.33kPa(70mmHg)和高于24kPa(180mmHg)时,或心动过速、心功能不全时可引起脑灌注压下降,随灌注压下降,脑小动脉扩张,血流速度更缓慢。若同时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更易导致血栓形成。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比较复杂,不但决定于高血压的发生原因和机制,还决定于高血压的发展速度、程度和发展阶段。

4.栓塞性脑梗死 是人体血液循环中某些异常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等栓子物质随血流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的颈部动脉,这些栓子随血流流动堵塞脑血管。引起局部脑血流中断,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软化、坏死,而出现急性脑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脑栓塞常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对少见。

上面便是介绍了像脑梗塞这类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希望对每一位朋友都是能够带来一定的帮助。希望朋友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

审编医生
周祖刚康复科 主任医师 医院:绵阳市中医医院

主治疾病:用针灸、针刀、中药内服外用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颈腰椎...详情>

脑梗塞相关问答

脑梗塞并发症有哪些? 脑梗塞患者,需要积极治疗,急性期需要积极抗血小板聚集及降血脂稳定斑块,同时加强护理及康复锻炼,预防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压疮,以及关节挛缩,跟腱挛缩等并发症,给予主动运动训练,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改善预后生活质量...
脑梗塞并发症有哪些 指导意见:脑梗塞并发症很多主要是后遗症所造成的,比如遗留呛咳、偏瘫、卧床等,容易造成营养不良、肺部炎症感染、褥疮等并发症。因患者肢体活动不灵,行走可加重膝关节的磨损或者因意外摔伤导致骨折等。另外,有的脑梗的患者还可能引起...
大面积脑梗塞并发症有哪些? 您好,对于大面积脑梗塞的患者,也就是说大脑受损的面积非常大,临床症状非常严重,这种患者他会有偏瘫,神志障碍,语言障碍,感觉失常,长期卧床患者可能会出现肺炎,褥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