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脑瘫是脑性瘫痪的简称,是小儿一种残疾性疾病,是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一个月内许多有害因素损害了生长发育未成熟的脑组织,造成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症状常在婴儿期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症状不断变化。由于肌肉接受脑组织不正常的指令,使肌肉变得僵硬或松软,不能完成正常小儿应有的运动,肌肉本身无病,病因在脑,故称为脑性瘫痪。应排除进行性疾患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和一过性的运动发育落后,病因清楚者应冠以疾病名称或某疾病后遗症。病理变化广泛的,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癫痫、语言障碍、视听及行为异常等。
运动障碍是指发育迟缓,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轻者只是手足活动稍微不灵活或笨拙,严重者则四肢活动减少或障碍,颈及腰部软,肢体僵硬或松软,抬头困难,不会坐,不会站及行走,也不会说话,吸吮无力,咀嚼、吞咽困难,流涎等。异常姿势是指稳定性差,左右两侧不对称,头常偏向一侧,两手难以放在胸前,拳头紧握,拇指内收、两上肢内旋屈曲或一上一下;两下肢内收,双膝相碰交叉呈剪刀步态;扶坐位时躯干后倾,膝关节呈弯曲状态。
(一)脑瘫定义三要素
脑瘫的诊断必须符合三个要素,现将脑瘫定义的三要素介绍如下。
(1)发育性脑瘫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从受孕到出生后4周,任何原因造成的脑损伤都是在发育中的脑组织上。受孕以前及出生后4周以后的脑损伤不能称为脑瘫,因为受孕之前多为先天性遗传性神经疾患。出生后4周脑损伤,应冠以某疾病名称,如某脑炎后遗症等。
(2)非进行性指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的,症状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临床上如脑炎、脑水肿、脑肿瘤,其症状是进行性的,病情逐渐加重,所以不能诊断为脑瘫。临床实践中看到很多脑瘫儿,因各种原因没有治疗或治疗不恰当时,这些病儿病情逐渐加重,是因为异常姿势、异常运动的感觉传导恶性循环,症状仍然发展。所以鲍巴斯博士认为脑瘫的临床症状至少在青春期前是进行的,临床症状随着成长在变化。
(3)永久性脑瘫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而脑炎后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其症状由于治疗会逐渐消失,是一过性。脑瘫则不然,可以导致永久性的功能障碍。若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症状可以减轻,但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早期诊断脑瘫是很困难的。
上述三大特点对诊断脑瘫十分重要,根据这三大要素可以与其他的疾病进行鉴别。
(二)脑损伤综合征
脑瘫病儿除表现出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外,还有癫痫、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等多种症状或重复症状。很多学者认为脑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症候群。如果用脑损伤综合征的概念概括起来,理解脑瘫与其他伴随疾病的关系就更加容易了,无伴随症状的单纯脑瘫也容易解释。
(三)中枢性协调障碍
中枢性协调障碍是早期诊断脑瘫的代名词,多用于1岁以下的婴儿,对那些有脑损伤病史、有发育障碍、有脑性运动障碍等临床表现,但又不能确切地诊断为脑瘫,而将来又有可能发生脑瘫的危险儿,出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而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中枢性协调障碍是产生姿势运动协调性紊乱的一个阶段、一个过渡阶段的名称,为临床治疗提供极大方便,对病儿与家长也非常实际,容易解释病情,使家长理解,早期接受治疗。
(四)重症心身障碍
重症心身障碍就是重度智力障碍与重度肢体不自由,精神和运动功能二者同时存在障碍的患者。一般情况多指智商(IQ)35分以下,合并身体1、2级障碍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