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每种疾病的发生一般都有一些特定的因素存在,而这些因素能够直接引发疾病的入侵,只有找到疾病发生的原因,才能很好的预防治疗。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一种 囊尾蚴病 ,这也是一种人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疾病。
囊虫病(又称猪囊虫病)是猪肉绦虫的蚴虫寄生在人体各组织器官所致的疾病,囊虫病是猪绦虫病人内源性的自体感染或人进食猪条虫卵污染的水与食物,虫卵经口感染进入胃、小肠,经消化液作用后,六勾蚴脱出,穿过肠壁血管,经血循环散布全身,寄生在人体的皮下组织、肌肉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为囊虫称囊虫病。其中脑囊虫病最为严重。囊尾蚴的寿命可长达十数年,因此要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3个月,临床表现应视囊尾蚴数量,寄生部位及人体反应性而异,感染轻者可无症状,仅尸体解剖时发现,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分为脑囊尾蚴病,眼囊尾蚴病与皮肌型囊尾蚴病三种。
1.脑囊尾蚴病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癫痫发作最常见,占52%~85%,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及病理变化有如下4型:
(1)皮质型:占脑囊尾蚴病的84%~100%,囊尾蚴多寄生在运动中枢的灰质与白质交界处,如果虫数少又不活动,可无症状,若寄生于运动区,则以癫痫为突出症状,可有局限性或全身性短暂抽搐或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在脑囊尾蚴病中发生率为50%~93.5%,常为就诊时患者的主诉,严重感染者颅内压增高,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长期颅内压增高,脑组织萎缩者可发生头晕,记忆力减退,视力障碍,视物变形,幻觉,精神异常,痴呆等表现,病程达数月至数年不等。
(2)脑室型:以第四脑室为多见,六钩蚴经血循环至脑室脉络丛,并随脑脊液至第四脑室,囊尾蚴阻塞脑室孔,故在早期出现颅内压增高综合征,囊尾蚴悬于室壁,呈活瓣状,患者急转头部可突发眩晕,头痛,呕吐或循环呼吸障碍而猝死,或发生小脑扁桃体疝,这种现象称Brun征,或体位改变综合征,患者常有颈强直,强迫头位。
(3)蛛网膜下腔型或颅底型:主要病变为囊尾蚴性脑膜炎,常局限在颅底颅后窝,初期有低热,临床上多以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与蛛网膜粘连所致症状为主,有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综合征,以及眩晕,听力减退,耳鸣,共济失调,面神经麻痹等,预后较差。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常在1.96~3.92kPa(20~40cm H2O)或以上,以1.96~2.45kPa(20~25cm H2O)为多,细胞数为(10~100)×106/L;蛋白质轻度增高,糖,氯化物在正常范围,Wibler(1980年)报道5例脑囊尾蚴病脑脊液,一般为淋巴细胞增多,伴有异常淋巴细胞,有2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认为具有特征性。
(4)混合型:以上各型混合存在,如皮质型和脑室型并存,症状最重。
另外,偶有囊尾蚴寄生于椎管,压迫脊髓,产生截瘫者。
2.眼囊尾蚴病 占囊尾蚴病的1.8%~15%,囊尾蚴可寄生于眼内,外各处,以玻璃体及视网膜下多见,寄生于视网膜者可造成视力减退,视网膜剥离,失明;寄生于玻璃体和前房者,患者感觉眼前有黑点或黑影飘动;寄生于外眼部者可见结膜下或睑内包块结节,囊尾蚴眼内寄生常引起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眼压增高和继发性青光眼等,检眼镜,裂隙灯检查可见视网膜下或玻璃体内的囊尾蚴,呈一浅灰色圆形或椭圆形的囊泡,周围有红晕光环,可见虫体蠕动。
3.皮下组织及肌肉囊尾蚴病 囊尾蚴寄生于皮下组织和肌肉,少者一两个,多者千余,呈结节肿块,黄豆大小,圆形或卵圆形,质地较硬有弹性,以头颈部及躯干较多,四肢较少,手足罕见,囊尾蚴结节与皮肤不粘连,不痛不痒,可分批出现,自行消失,肌肉内结节可引起肌肉肿胀,个别呈假性肌肥大,外形肌束丰满,而患者感疲乏无力,囊尾蚴死后发生钙化,X线检查可见钙化阴影。
B超检查皮下囊尾蚴结节显示圆形或椭圆形液性暗区,轮廓清晰,囊壁完整光滑,最大者2.3cm×1.2cm,最小为0.6cm×0.3cm,平均大小为1.18cm×0.68cm,囊内可见一强回声光团,位于中央或一侧,最大0.4cm×0.2cm,最小为0.09cm×0.09cm,平均为0.18cm×0.18cm。
此外,囊尾蚴还可寄生在舌,口腔,声带,若大量囊尾蚴感染者也可见于心,肝,肺,肾和腹腔等,但生前不易诊断,常在尸检时发现。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 在流行区有食生或半生不熟的猪肉史;粪便中曾发现带状节片及猪带绦虫病者均应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
2.临床表现 凡有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及其他神经症状者,特别在流行区应疑及本病,详细查体,有无皮下结节,有皮下结节应做活检证实,流行区内囊尾蚴感染是引起各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的重要原因,通过综合全面分析才能做出诊断。
3.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象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脑脊液有嗜酸性粒细胞与异常淋巴细胞有参考价值,粪中发现节片或虫卵者有诊断意义。
(1)免疫学检查:用猪囊尾蚴液纯化后作抗原与患者血清或脑脊液做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检测特异性IgG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与敏感性,对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均有实用价值,但ELISA试验存在假阳性与假阴性,并与包虫病有交叉反应。
(2)单克隆抗体(McAb)法:检测囊尾蚴循环抗原诊断脑囊虫病,用于脑囊尾蚴患者的脑脊液检测结果,循环抗原阳性率84.58%(192/227),其中活动性脑囊尾蚴病患者阳性率达93.57%,而非活动性者为57.14%,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仅1例阳性,阴性符合率为98.8%。
4.影像学检查 包括X线,B超,CT和MRI检查和脑室造影,尤其后两种对脑囊尾蚴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CT可确诊大部分脑囊尾蚴病的活动期,非活动期和混杂期,在诊断钙化型优于MRI,CT可显示活动期与蜕变死亡期的各种类型,包括脑实质多发或单小囊型,脑沟裂大囊型,脑室型,脑膜炎型,脑梗死型,颅内高压型,脑炎型,囊虫性脑内小脓肿,梗阻性或交通性脑积水,但其分辨力不及MRI,若囊尾蚴头节显影不满意,不能对活动期或蜕变死亡期做出明确的病期诊断,而盲目投药会诱发脑水肿,颅内高压或休克,而MRI可将脑囊尾蚴病分为四期:活动期,蜕变死亡期,非活动期和混杂期,活动期的MRI标志是囊尾蚴头节,囊壁与囊液并存;蜕变死亡期是头节消失,囊腔胀大,大小不一,周围出现脑水肿与炎症反应;非活动期包括钙化型,蛛网膜纤维化伴脑积水,脑脊液化验正常;混杂期包括各期并存者,MRI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以上就是针对囊尾蚴病的发作性进行简单的分析,相信大家看了之后也有所了解,也希望人们能够及时了解囊尾蚴病 的其他相关常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发生嗜睡症的预防工作,才能多给自己的健康做一个保证。希望有这种症状的要及时接受治疗,以免病情恶化。最后衷心祝愿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