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西医治疗:
1.急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炎的治疗包括对原发疾病的病因治疗,解除心脏压塞和对症治疗。
(1)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呼吸困难者取平卧位,吸氧,疼痛明显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必要时可给予吗啡、可待因等。
(2)病因治疗:风湿性心包炎时应加强抗风湿治疗,一般肾上腺皮质激素与水杨酸制剂联合治疗;结核性心包炎时应及早给予抗痨治疗,并给予足量和较长的疗程,直至停止活动后一年左右再停药;化脓性心包炎时选用足量敏感的抗生素,并反复心包穿刺抽脓和心包腔内注入抗生素,如疗效不显著,可考虑心包切开引流,非特异性心包炎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有效。
(3)解除心脏压塞:心包积液引起心脏压塞时,应作心包穿刺抽液,其适应证为:①大量渗液或有心脏压塞症状者;②诊断性穿刺;③一般治疗后,渗液无减少趋势者。
心包穿刺方法:可先作超声波检查以确定穿刺部位和方向,并将穿刺针与绝缘可靠的心电图机的胸导联相连接进行监护,还应预防性的使用阿托品,防止迷走性低血压。常用的穿刺部位有两处:①胸骨剑突与肋缘相交的尖角处,针头向上略向后,紧贴胸骨后面推进,穿刺时患者采取半坐位,此穿刺点对少量积液者易成功,不易损伤冠状血管,引流通畅,且不经过胸膜腔,故特别适于化脓性心包炎,以免污染。②左侧第5肋间心浊音界内侧1~2cm,针
尖向后向内推进,指向脊柱,穿刺时患者应取坐位。操作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针头前推应缓慢。如觉有心脏搏动,应将针头稍向后退,抽液不应过快,在抽液后可将适量抗生素注入心包腔内。
2.慢性心包炎 慢性心包炎一经确诊应及早施行心包剥离术,病程过久,心肌常有萎缩和纤维变性,影响手术效果。因此只要表现为心脏进行受压,用单纯心包渗液不能解释,或在心包渗液吸收过程中心脏受压征象越来越明显,或在进行心包注气时发现心包壁层明显增厚,这表明已有心包缩窄,如心包感染已控制,就应及早进行手术。结核性心包炎应在结核活动停止后手术,以免过早手术造成结核播散。如结核尚未稳定,而心脏受压症状明显加剧
者,可在积极抗结核治疗下进行手术。手术时心包应尽量剥离,尤其是两心室心包必须彻底剥离。因心脏长期受到束缚,心肌常有萎缩和纤维变性。所以手术后心脏负担不应立即过重,应逐渐增加活动量,静脉补液必须谨慎,否则会导致肺水肿,由于萎缩的心肌恢复较慢,因此手术成功的患者在术后4~6月才能逐渐出现满意的疗效。
中医治疗:1.急性心包炎
(1)外邪犯肺:治法:清热宣肺,化瘀活血。
方药:银翘散加减。药用二花、连翘、竹叶、荆芥、牛子、薄荷、生甘草、桔梗、黄芩、赤芍、丹皮、茜草、丹参。
方中二花、连翘、黄芩清解透邪、清热解毒;竹叶、荆芥、薄荷、开皮毛而透邪,并清上焦之热;桔梗、牛子宣肺止咳;赤芍、丹皮清热凉血;茜草、丹参活血止痛;生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宣肺、化瘀活血之功。
(2)痰热互结:治法: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方药:小陷胸汤合导痰汤加减。药用瓜蒌、黄连、黄芩、半夏、橘红、胆南星、枳实、茯苓、甘草。
方中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散胸膈之痞;黄芩、黄连清热降火、除心下之痞;半夏、枳实降逆消痞、除心下之结;半夏与黄连合用,辛开苦降,得瓜蒌则清热涤痰、宣痹散结之力益著;橘红、茯苓理气化痰,使湿去脾旺、痰无由生。诸药共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效。胸中刺痛明显、唇舌色暗者,加丹参、茜草以活血化瘀;寒热往来者加柴胡以和解少阳;大便秘结加大黄以通腑泻热,本药并有活血作用。
2.慢性心包炎
(1)瘀血内阻: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柴胡、枳壳、牛膝、郁金、丹参、元胡、桔梗。
方中桃红四物汤加丹参、元胡活血化瘀止痛,兼以养血;四逆散舒肝行气活血;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舒肝理气止痛之效。如心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或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2)痰饮内停:治法:温阳化饮。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附子、党参、黄芪、大枣。《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方中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益气健脾、祛痰化饮,使脾气健旺、水湿除;附子、桂枝温阳化气行水,佐甘草、大枣益气和中。共收温阳化饮之效。若有胸痛、右肋痛及舌瘀暗者,加丹参、茜草、桃仁、红花等以活血化瘀。
(3)阴虚内热: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青蒿鳖甲汤合生脉散加减。药用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地骨皮、西洋参、麦冬、五味子。
方中鳖甲滋阴退热、入络透邪,青蒿清热透络、引邪外出。丹皮清血分中的伏热,生地、知母、地骨皮滋阴液、透虚火、清骨蒸劳热;西洋参甘平补肺、大补元气;麦冬、甘草养阴生津、清虚热而除烦;五味子酸敛肺气而止汗。二方相合,阴液得补、虚热得清、元气得补诸症可除。
针灸治疗:
1.体针
主穴:曲池、膻中。
配穴:热甚者加刺大椎穴,胸痛者加刺内关、外关、合谷、心俞、后溪、太冲、神门、通里等穴。
针法:每次选用3~5穴,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10~15分钟,每日1次。
2.耳穴
主穴:心穴。
配穴:内分泌、皮质下、肾、神门、交感等穴。
针法:采用按压和采用王不留行籽法,每次3~4穴,每次一侧,隔日换一次。
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各项检查恢复正常。
2.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检查未完全恢复正常。
预后:
急性心包炎的预后取决于病因,如并发于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及红斑狼疮等则预后不良;如为结核性或化脓性心包炎等,及时有效的治疗,包括必要的心包穿刺和切开排脓,可望痊愈。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则容易复发,部分病人演变成缩窄性心包炎。慢性心包炎如能及早进行心包的剥离术,大部分病人可获满意效果,少数病人因病程较长,有明显的心肌萎缩和心源性肝硬化等严重病变,则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