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脊背、四肢、关节或足底、脚背出现局部筋膜、肌肉、皮肤温度降低,发凉、冷痛等为主要症状。
一、阴损及阳:如失血病人,由血(阴)的大量损失,气随血脱,往往会出现形寒肢冷的阳虚之候,这可称之为阴损及阳的气血两虚证。
二、阴盛则寒:阴盛是病理变化中阴邪亢盛而表现出来的寒的病变。阴邪致病,如纳凉饮冷,可以造成机体阴气偏盛,出现
腹痛、泄泻、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等表现,其性质属寒,所以说“阴盛则寒。”阴盛往往可以导致阳气的损伤,如在腹痛、泄泻、舌淡苔白、脉沉的同时,必然出现阳气耗伤而形寒肢冷的现象,故日“阴盛则阳病”。“阴盛则寒”,是指因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阴盛则阳病”,是指阴盛必然损伤人体的正气(阳气)。
三、在病理情况下,由于某些原因,肾阴和肾阳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而又不能自行恢复时,即能形成
肾阴虚和
肾阳虚的病理变化。肾阴虚,则表现为五心
烦热、
眩晕耳鸣、
腰膝酸软、男子
遗精、女子梦交等症状;肾阳虚,则表现为精神疲惫、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遗
尿失禁,以及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等性功能减退和
水肿等症状。
四、阳气虚衰,寒从中生:阳气虚衰,寒从中生的病理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温煦失职,虚寒内生,呈现出
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等阳热不足之象;或因寒性凝滞,其性收引,使筋脉收缩,血行迟滞,而现筋脉拘挛,肢节痹痛等。二是阳气不足,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水液不得温化,从而导致阴寒
性病理产物的
积聚或停滞。如水湿
痰饮之类,以致尿、痰、涕、涎等排泄物证澈清冷,或大便泄泻,或水肿等。
五、
血运障碍: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心阳不足,心主血脉的功能减退,血行不畅而致血瘀,甚则凝聚而阻滞心脉,形成心脉瘀阻之证。可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或青紫,心胸憋闷、刺痛,脉涩或结代等。
六、脾阳不振:脾阳不振又名
脾阳虚,中阳不振,脾胃阳虚。多由
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或由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其病机特点为中焦阳气衰退,里寒现象比较突出。所以,其临床表现除一般脾失健运、食入运迟等变化外,尚有明显的形寒肢冷、脘腹冷痛、饮食喜热、泄泻清谷,或温化水湿机能减退,水湿停聚于内,或生痰成饮,或水泛肌肤为肿。
七、胎弱:胎弱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皮肤脆薄、毛发不生、形寒肢冷、面黄肌瘦、筋骨不利、腰膝酸软,及
五迟、
五软、解颅等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