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中暑治疗原则
1.立即移至阴凉处或空调室中,并给予物理降温。
2.重量症者迅速降温,头部戴冰帽、颈两侧、腋下腹股沟大动脉附近放冰袋,静脉注射复方氯丙秦。
3.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4.防治合并症控制感染。
中暑用药原则
1.物理降温、氯丙秦和其他辅助药为主。
2.有心力衰竭病例应快速洋地黄化。
3.脑水肿病例除降温外,静滴20%甘露醇、速尿和糖皮质激素。
4.肾脏损害病例应用速尿无效者,应及早进行腹透或血液透析。
5.选用预防及控制感染的抗生素,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给予相应诊治。
虽然中暑类型和病因不同,但治疗基本相同。
1,降温治疗:降温速度决定患者预后。通常应在1小时内使直肠温度降至37.8~38.9℃。
(1)体外降温: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脱去衣服,进行皮肤肌肉按摩,促进散热。对无循环虚脱的中暑患者,可用冰水擦浴或将躯体浸入27~30℃水中传导散热降温。对循环虚脱者可采用蒸发散热降温,如用15℃冷水反复擦湿皮肤或同时应用电风扇、空气调节器。有条件者可将患者放置在特殊的蒸发降温房间。
(2)体内降温:体外降温无效者,用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也可用20℃或9℃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或将自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体内降温。
(3)药物降温:药物降温无效。患者出现寒战时可应用氯丙嗪25~50mg加入500ml溶液中静脉输注1~2小时,用药过程中应进行血压监测。
2,并发症治疗
(1)昏迷:应进行气管内插管,防止胃液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者常规静脉输注甘露醇1~2g/kg,15~20分钟输毕。有癫痫发作者,可静脉输注地西泮。
(2)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代谢性酸中毒,应予对症治疗。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竭有高钾血症时,应避免应用洋地黄。
(3)低血压:应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恢复血容量,提高血压。必要时也可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提高血压。勿用血管收缩剂,以防影响皮肤散热。
(4)肝衰竭合并肾衰竭:为保护肾灌注,可静脉输注甘露醇。发生急性肾衰竭时,可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肝衰竭者可行肝移植。应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监测
(1)降温期间应连续监测体温。
(2)放置Foley导尿管,监测尿量,应保持尿量>30ml/h。
(3)中暑高热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应予校正。
(4)严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
中暑中医治疗方法
1 刺血疗法
取穴部位:大椎、曲池、十宣、曲泽、委中、金津、玉液。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数滴血,片刻诸症即可消失。重症中暑者每天可挤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患者神志即可转清,继而热 退汗出,诸症消失。
2 穴位按摩疗法
轻症中暑,可取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内关五穴,以单手拇指或双手拇指顺该穴经络走向,由轻至重在该穴位上掐压和点按穴位,反复进行3--5分钟,以局部产生酸、麻、痛、胀感为度。
重症中暑,除上述穴位按摩外,另增加人中、十宣、委中、阳陵泉、少冲五穴,以点掐、按压为主,每穴点掐、按压3--5分钟。经上述治疗后,若条件许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或以银毫针针刺以上穴位,有增强疗效的作用。
3 擦药疗法
用风油精把手涂湿或取食盐一把,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后心等八处,擦出许多红点,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