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物质方面也越来越宽裕,吃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样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也是摄取的越来越多,所以很多人都患上了高血压的症状,其中有一种就是妊娠期高血压,它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呢?
免疫学说
(immunological theory):妊娠是成功的伴同种移植,妊娠维持有赖于母儿间的免疫平衡。一旦免疫平衡失调,即可引起免疫排斥反应而导致先兆子痫。
①先兆子痫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相关性:有研究发现先兆子痫患者的
HLA-DR4抗原频率、母胎HLA-DR4抗原共享率均较正常妊娠者增加,致母体对HLA-D区抗原的免疫反应——即封闭抗体一种IgG亚类HLA抗体的作用遭破坏,免疫平衡失调,最终导致先兆子痫
②先兆子痫时细胞免疫的变化:妊娠时Th减少而Ts明显增高,使Th/Ts比值下降以维持正常母-胎免疫关系和保护胎儿免受排斥。重度先兆子痫患者TS减少接近非孕妇水平,同时功能降低,而Th/Ts比值上升说明先兆子痫时母胎免疫失衡防护反应减弱。
③先兆子痫时免疫复合物(immume complexIC)变化:先兆子痫时子宫静脉中滋养细胞大量进入母循环与母抗体形成IC明显增多并在患者肾脏与胎盘处沉积IC使胎盘附着处血管受损致胎盘血流障碍。IC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使其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漏出。IC沉积于全身各脏器血管内,激活凝血与纤溶系统而致DIC。
胎盘缺血学说
(ischemia of the placenta):正常妊娠时固定绒毛滋养细胞沿螺旋动脉逆行浸润,逐渐取代血管内皮细胞,并使血管平滑肌弹性层为纤维样物质取代,使血管腔扩大、血流增加,以更好营养胎儿,这一过程称血管重塑(remould of vascular),入侵深度可达子宫肌层的内1/3。先兆子痫时,滋养细胞入侵仅达蜕膜血管,少数血管不发生重塑,这现象称胎盘浅着床(superficial implantation of placenta),导致早期滋养细胞缺氧影响胎儿发育。
血管调节物质的异常
(abnormality of the vasoactive compounds):血浆中有调节血管的调节因子,如血管收缩因子有血管内皮素(endothelin,ET)与血栓素(thromboxane A2,TXA2),共同调节血管收缩血管舒张因子有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有前列环素(prostaglandin,PGI2),心钠素(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等。随正常妊娠进展,PGI2与TXA2、维生素E(有抗过氧化物活性)与脂质过氧化物、ET与ANP的比值随之升高。在先兆子痫时,上述比值反而下降。增加的TXA2、过氧化物、ET等加重血管内皮的破坏,诱发血小板凝聚,并对血管收缩因子敏感,血管进一步收缩,血管内皮进一步破坏,导致凝血与纤溶失调故重度先兆子痫患者多有DIC的亚临床或临床表现。
遗传学说
(genetic predisposition):从临床观察可知有先兆子痫家族史的孕妇,其先兆子痫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的孕妇。在遗传方式上目前多认为先兆子痫属单基因隐性遗传。单基因可来自母亲、胎儿,也可由两基因共同作用;但多因素遗传也不能除外 。
(5)营养缺乏学说:近年来认为钙缺乏可能与先兆子痫发病有关。妊娠期每天补充2g钙,先兆子痫发病率可从18%下降至4%,其作用可能是补充调节了先兆子痫时肾对钙的吸收障碍。但也有学者观察到即使对轻度先兆子痫补钙2g/d后,仍不能阻止其发展为重度先兆子痫。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大体知道了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上面是几种妊娠期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学说,每一种都有一定的道理,以为妊娠期高血压是比较复杂的,往往不是一种原因引起的,再加上孕妇体质比较特殊,所以就更需要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