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炎 肾阴虚 前列腺肥大 白带 腰酸 发热 鼻塞 儿童尿床 血虚 尿频 脱皮 淋巴结肿大 水泡 女性不孕 打呼噜 黄疸 免疫力下降 梦游症 冷汗
症状百科 > 新生儿心力衰竭 > 新生儿心力衰竭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新生儿心力衰竭

新生儿心力衰竭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新生儿心力衰竭的鉴别诊断:

  一、先天性心脏病

  新生儿先心病的发病率为0.6%~0.8%,是造成新生儿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在新生儿时期即可出现心力衰竭的先心病主要为青紫型复杂性畸形,如完全性大动脉换位、极重型法洛四联症、三尖瓣闭锁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回流、动脉单干、左心发育不良或右心发育不良综合征等。1987年2月~2001年4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连续探查新生儿先心病924例,其中青紫型心脏病188例,均为复杂畸形,发生心力衰竭者36例,占19%,5例于生后4~10天死亡。近年来,新生儿先心病的诊治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危重型新生儿先心病病情发展迅速,需要及时诊断和早期治疗。由于新生儿心脏病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凭临床症状、体征无法判断心脏病的类型。研究资料表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能准确诊断新生儿先心病的类型,具有图像清晰、安全、无创伤等优点,对指导新生儿先心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除了青紫型复杂先心病外,新生儿危重先心病的另一种类型是大型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完全性房室隔缺损,这些畸形由于存在大量左向右分流,使心功能负担严重加重,极易发生心力衰竭,甚至造成死亡。但如果能给予早期干预,必要时进行外科手术,往往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二、围产期窒息

  出生后第一天出现的心力衰竭50%以上乃由于窒息所致,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60%于出生后三天内死亡,是围产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围产期窒息并发心脏损害最早于1972年由Rowe等用“新生儿暂时性心肌缺血(transient myocardial ischemia)”来描述,将其主要临床表现概括为青紫、呼吸急促和心力衰竭。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了这一问题。文献报道,围产期窒息后心肌损害的发生率高达20%~51%,其中约有9%~21%的病例发展为心力衰竭。

  窒息时,心肌缺氧缺血,引起细胞内酸中毒,以及缺血后再灌注损伤,导致心肌细胞变性、坏死,这是窒息后心力衰竭发生的病理基础。此外,持续低氧血症引起肺血管床的持续收缩,导致肺循环压力和阻力增高,右心室后负荷增加,对氧的需求增加,而且心内膜下心肌血液供应受压迫,从而加重了心内膜下心肌的缺血性。

  三、持续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又称持续胎儿循环,是由多种病因所引起的新生儿出生后肺循环压力和阻力持续增高,使由胎儿型循环过渡到正常“成人”型循环发生障碍,以至于在动脉导管和卵圆孔水平出现右向左分流,从而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和青紫,如处理不及时,可发生心力衰竭,以前的病死率高达50%。近年来综合治疗和新的治疗方法如硫酸镁静脉滴注或NO吸入的应用,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并发心力衰竭的发生和预后已经大大改观。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一、左心衰诊断标准:

  (一)呼吸困难:左心衰最常见症状。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咳嗽、端坐呼吸、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是因肺部瘀血、肺活量减低引起。病人常在熟睡中憋醒,有窒息感,咳嗽频繁。

  (二)咳嗽、咳痰、咯血:肺泡和支气管粘膜淤血所致,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时咳嗽可减轻,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若支气管粘膜下扩张的血管破裂,则可引起大咯血。

  (三)其它:可有心脏扩大、疲乏无力、失眠、心悸、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等。

  二、右心衰诊断标准:

  (一)上腹胀满:右心衰竭早期症状,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胀痛。

  (二)颈静脉怒张:右心衰竭的明显征象。

  (三)水肿:心衰性水肿多先见于下肢,呈凹陷性水肿,重者可波及全身,多于傍晚出现或加重,休息一夜后可减轻或消失。

  (四)紫绀:右心衰竭者多有不同程度的紫绀。

  (五)神经系统症状:可有神经过敏,失眠,嗜睡等症状。

  (六)心脏体征:主要为原有心脏病表现。

  三、全心衰诊断标准:

  是右心衰继发于左心衰而形成的全心衰。当右心衰出现后,右心排血量减少,因此阵发性呼吸困难等肺淤血症状反而有所减轻。扩张型心肌病等表现为左右心室同时衰竭者,肺淤血征往往不很严重,左心衰竭的表现主要为心排血量减少的相关症状和体征。